手术室里的“暖心术”这样做能帮患者缓解手术焦虑

 

 

在手术前,许多患者都会因陌生环境、对疼痛的恐惧以及对手术结果的担忧而产生焦虑。研究表明,过度焦虑不仅影响术前配合,还会干扰麻醉效果、延缓术后恢复。手术室里的“暖心术”是一系列以患者为中心的心理安抚和情绪干预方法,通过营造安全感、增强信任感和提供情绪支持,帮助患者平稳过渡到手术状态,从而降低心理负担、促进身心康复。
为什么手术患者容易焦虑生理压力与不确定感
当患者得知即将手术时,大脑中的杏仁核会对“危险”信号作出反应,随后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释放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和皮质醇。这些激素会导致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出汗增多等反应。这是人体的自然防御机制,目的是让身体在潜在“威胁”面前保持警觉。在手术这种高压力情境下,持续的激活可能会让身体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导致肌肉紧张、睡眠紊乱,甚至胃肠功能失衡,进一步加剧患者的不适和焦虑。
手术信息不对称
大多数患者在手术前对麻醉原理、切口大小、术中监测等缺乏了解,这种知识缺口会让人对风险过度联想。例如,一些患者误以为全身麻醉“可能醒不过来”,或担心术后剧烈疼痛会无法承受;还有人会把极低概率的并发症视为“必然发生”。医学术语的专业性使得医患沟通容易出现理解偏差,患者未能获得足够明确的信息,就可能自行搜索零散的网络资料,但由于来源不一,这些信息往往缺乏科学性,反而会进一步放大恐惧,形成恶性循环。
环境陌生与孤独感
手术室与日常生活环境截然不同:明亮的无影灯、冰冷的金属器械、滴答作响的监护仪、穿戴口罩和手术服的医护人员,这些因素共同营造了一种高度陌生且冷静的氛围。对于初次进入手术室的患者,这种感官冲击会让他们本能地产生疏离感和不安全感。家属通常无法陪同进入手术区,患者在陌生人环绕的空间里,容易产生被“孤立”的感觉。如果医护人员在术前缺乏交流与情绪引导,患者会觉得缺少心理支撑,从而使紧张和焦虑进一步放大。
手术室里的“暖心术”如何发挥作用
语言安抚:用沟通建立安全感
在手术前,医护人员的语言不仅是信息传递,更是一种情绪疗愈。通过简洁、通俗、友善的表达方式,向患者解释手术流程、麻醉效果和术后恢复预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即将发生的事情。提前告知“麻醉药会让你在手术中进入睡眠状态,身体不会感到疼痛”,能缓解恐惧感。对于有特殊顾虑的患者,医护人员还会针对性地解答疑问,避免模糊或过于专业的术语,让患者在交流中感受到信任与支持。
环境优化:让手术室更“有人情味”
手术室的物理环境对患者的心理状态有着重要影响。通过调整灯光亮度,避免过于刺眼的光线;播放低音量、舒缓的背景音乐,减少环境的紧张感;同时控制仪器的噪声,防止尖锐声音引起心理不适。一些医院还会在术前为患者准备预热过的保温毯或暖手袋,帮助维持体温,降低因寒冷带来的不适体验。研究发现,适宜的温度、柔和的光线和安静的环境能显著缓解患者的生理应激反应,让他们更容易放松。
情绪陪伴:赋予患者心理支持
在进入手术室前,护士或麻醉医生会主动与患者沟通,倾听他们的顾虑,用轻松的语气引导对话,减少心理压力。对于儿童或老年患者,医护人员通常会通过握手、微笑、眼神交流等非语言方式,传递安全感和信任感。一些医院还会允许家属在患者麻醉前短暂陪同,提供情感支持。部分机构引入“术前心理干预”,由专门的心理护理师帮助患者进行深呼吸训练或正念放松,让情绪更为平稳。
手术不仅是一次身体治疗过程,更是对患者心理承受力的考验。通过在手术室中实施“暖心术”,医护人员可以利用语言安抚、环境优化、情绪陪伴等多维度干预,帮助患者缓解紧张与恐惧,提升安全感与信任感。以人为本的关怀不仅有助于稳定情绪,还能促进手术顺利进行与术后恢复,为患者创造更加温暖、安心的就医体验。

首页    健康科普    手术室里的“暖心术”这样做能帮患者缓解手术焦虑
凉山彝族自治州中西医结合医院 孙娟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