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的早期信号别忽视
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脏疾病进展至严重阶段形成的临床综合征。此时心脏泵血能力减退,难以满足机体各器官的血液供给,同时造成静脉系统血液淤积,进而引发一系列症状。日常生活中,走路时气短、腿部肿胀等看似寻常的不适,或许正是心力衰竭发出的早期预警。认识这些信号,对心力衰竭的早期发现与治疗意义重大。
心力衰竭的早期信号
走路喘:日常活动中,像散步、爬楼梯时,若出现呼吸急促、喘息明显,且需经休息方可缓解,便需提高警惕。这是由于心脏泵血能力减退,机体各器官氧供不足,身体为满足氧气需求,会通过增加呼吸频率进行代偿,从而导致活动时易出现喘息。该症状初期可能仅在较剧烈活动后显现,随着病情进展,轻微活动甚至休息时也可能发生。
腿肿:心力衰竭早期常出现腿部肿胀,多发生在双脚、脚踝及小腿。这是因心脏泵血功能下降,致全身血流运行受阻,血液在下肢静脉淤积,使血管内压力增高,液体渗入周围组织间隙所致。此类肿胀在傍晚或久站、行走后加重,经一夜休息或抬高下肢后会减轻,按压肿胀处可出现凹陷,且恢复较慢。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部分心力衰竭患者存在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表现。患者熟睡时会突然觉胸闷、憋气,需被迫坐起,片刻后症状才逐渐缓解。这是由于夜间平卧时,回心血量增多,加重心脏负担;同时迷走神经兴奋使支气管收缩,进而影响呼吸。
容易疲劳:即便未进行较多体力活动,仍常觉身体疲乏、无力,稍作活动便觉劳累,这也可能是心力衰竭的早期表现。心脏泵血不足时,全身组织器官供血供氧会受影响,导致机体能量生成减少,进而易引发疲劳,对日常生活与工作造成干扰。
食欲不振:心力衰竭可引发胃肠道血液淤积,干扰其消化及吸收功能,常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长期如此还会导致体重下降与营养不良。
咳嗽、咳痰:心力衰竭患者常出现咳嗽、咳痰,痰液多呈白色泡沫状,偶带血丝。肺淤血致使肺泡及支气管黏膜受刺激,劳累或夜间平卧时咳嗽易加重。
心力衰竭的高危人群
有基础心脏疾病者:患有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等心脏疾病的人,属于易发展为心力衰竭的群体。这类疾病会逐步损伤心脏的结构与功能,进而可能引发心力衰竭。
高血压患者:长期高血压会加重心脏负荷,导致心肌增厚、心室扩大,进而使心脏泵血能力减退,最终诱发心力衰竭。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会损害血管与神经,涵盖心脏血管及自主神经,进而干扰心脏正常功能,提升心力衰竭的发病概率。
老年人:年龄渐长时,心脏的结构与功能渐趋衰退,且老年人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这些因素会推高其心力衰竭的发病风险。
心力衰竭的预防措施
控制基础疾病
规范诊治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将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维持在正常区间,能有效减轻对心脏的损害,降低心力衰竭发病风险。比如高血压患者需遵医嘱服用降压药,定期监测血压;糖尿病患者应合理调控饮食,适度运动,必要时使用降糖药物。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增加心脏负荷;过量饮酒直接损害心肌,影响其功能,因此需戒烟并限制饮酒量。
合理饮食:饮食宜清淡,需控制盐、脂肪及胆固醇的摄入量,应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维生素与膳食纤维的食物。
适量运动:依据个体状况,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等适宜运动方式,适度运动可增强心脏功能,需避免剧烈运动。
保持良好的心态: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状态,会干扰心脏的正常运作,需注重情绪调节,维持心境平和。
定期体检
定期开展体检,涵盖心电图、心脏超声及血压、血糖、血脂等项目,可及时察觉心脏异常,实现早发现、早治疗,高危人群尤需提高体检频次。
总之,日常出现的走路喘息、腿部肿胀等不适,可能是心力衰竭的早期表现,大家需加强警惕。特别是高危人群,更应密切监测自身状况,强化预防措施。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务必及时就医,通过早诊断、早治疗,以提升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