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您了解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胃炎属于十分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该疾病随年龄增长其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趋势,患病后可对患者的饮食、生活构成影响,若未能尽早治疗和干预还可能诱发胃癌,那么以下就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一些知识做一介绍,帮您了解该疾病。
认识慢性萎缩性胃炎
所谓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患者的胃黏膜上皮由于受到反复损害,使得固有腺体不断减少,同时伴随或不伴随肠化生、假幽门腺化生,属于常见的慢性胃部病变。
慢性萎缩性胃炎有哪些病因?
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此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也是最主要的病因,幽门螺杆菌可寄生于人体胃黏膜表面,并可产生大量的毒素以及酶等物质,对于胃黏膜屏障功能造成破坏,使得胃黏膜受损,长此以往容易引起萎缩性改变。
不良生活习惯:不良的饮食习惯,如长期食用辛辣、坚硬、腌制、过冷、过烫等刺激性食物均会对胃黏膜产生刺激,而日常缺乏新鲜果蔬的摄入,使得维生素不足,也会对胃黏膜的修复功能以及保护功能造成影响。长期吸烟、饮酒也会对胃黏膜的血液循环造成影响,干扰胃黏膜修复,并可对胃黏膜上皮细胞造成损害,使得黏膜炎症不断加重,甚至出现萎缩。而长期的精神紧张、烦躁、焦虑会经由神经内分泌系统干扰胃肠蠕动以及分泌功能,使得胃黏膜抵抗能力下降,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一个重要诱因。
遗传与年龄因素:慢性萎缩性胃炎存在着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所以家族中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那么直系亲属患上该疾病的风险性较高。随年龄增长人体胃黏膜修复能力有所降低,所以更易发生萎缩性改变,这也是中老年人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高发群体的主要原因所在。
慢性萎缩性胃炎有哪些症状?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病后的症状表现因人而异,一些患者并无明显的症状表现,在体检时偶然发现,而有症状的患者主要有以下几类:首先是胃部不适,这也是最为常见的症状表现,其特征为上腹部隐痛、胀痛或者是灼热疼痛,且疼痛一般无明显的规律可循,通常与饮食有关,部分患者疼痛也可能在空腹状时有所加重。第二是消化不良,在患病后,患者经常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反酸以及嗳气等症状表现,尤其是在进食后会自觉腹胀加重,同时食物的消化速度减慢。第三是全身症状,由于长时间处于消化不良状态下,会造成营养吸收障碍,使患者产生消瘦、乏力以及贫血等诸多全身症状,且贫血多属于缺铁性贫血,这主要与患者的胃酸分泌量持续减少干扰铁的吸收有关。所以出现上述症状后要入院检查,以便明确病因并尽早治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如何诊治?
诊断方法:目前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可采取的诊断方式较多,比如最为常用的是胃镜检查,在胃镜下医生能够对胃黏膜的形态、颜色等变化进行直观观察,从而评估是否具有萎缩以及肠化等典型病变。在胃镜检查过程中医生还可在病变处取下一小块胃黏膜组织来实施病理检查,能够帮助判断胃黏膜萎缩的具体程度以及是否具有肠腺化生等情况,也能够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除此以外还可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胃功能检查,从而判断是否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及评估患者的胃黏膜状态等。
治疗方法:目前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主要遵循对症治疗、延缓病情进展以及预防癌变的基本原则,需结合具体的病因、严重程度来制定治疗方案,例如幽门螺杆菌阳性者需要给予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如常用的三联疗法或四联疗法,通过根除幽门螺杆菌有利于缓解胃黏膜炎症,帮助延缓病情发展,改善症状。对于患者出现的消化不良症状,可给予对症治疗,例如腹胀、嗳气等症状者可通过促胃肠动力药物治疗来改善胃肠蠕动,缓解上述症状,还可应用胃黏膜保护剂来保护患者的胃黏膜组织,加快黏膜修复。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慢性胃部疾病,此疾病的患病率高,危害性大,需要做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日常还要培养优良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从而预防慢性萎缩性胃炎。

首页    健康科普    带您了解慢性萎缩性胃炎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龙蟠镇中心卫生院 青旭东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