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药退了疼得厉害?腔镜术后疼痛这样管理才科学
在医院做完腔镜手术后,不少患者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手术时一点不疼,医生说做的是微创手术,可一觉醒来麻药退了,肚子却像被刀割一样疼,怎么回事?”
很多人以为“微创手术=无痛”,可事实上,即便是创伤最小的腔镜手术,术后疼痛也并不少见。如果不科学管理,不但让人难以忍受,还可能影响恢复、延长住院时间。
今天我们就来科普一下:腔镜术后为什么会疼?疼痛分几种?又该如何科学地缓解?
腔镜手术虽“微创”,
为何还会痛?
腔镜手术(如腹腔镜、胸腔镜、关节镜等)因切口小、出血少、恢复快,被广泛用于各类外科手术中。但它虽“微创”,却并非“无创”。
术后疼痛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切口疼痛:即便最小的腔镜手术也需要在皮肤上打几个小孔(通常0.5cm~1.5cm),这些穿刺点会牵扯皮肤、肌肉、筋膜组织,产生局部痛感。腔内牵拉或刺激引起的深部疼痛:比如:腹腔镜手术中,医生会向腹腔注入二氧化碳气体,使腹腔鼓起,方便操作,这可能会引起膈肌牵拉,导致术后肩背痛;引流管或气体残留造成的不适:术后如放置了引流管,周围组织会出现反应性炎症,导致持续性不适;残余气体则可能在体腔中游走,引发不同部位的疼痛或胀痛。心理性疼痛:焦虑、紧张、对术后恢复过程缺乏了解,也可能让患者对疼痛更加敏感,产生“放大”的主观感受。
术后疼痛分几类?
每种疼痛应对方式不同
不同类型的疼痛,背后机制不一样,管理方式也各有不同:
急性切口痛:表现:术后前1~2天明显,疼痛局限在穿刺点。应对:可采用口服止痛药、贴片或局部注射镇痛药(如布比卡因)、冷敷等。
肩背牵涉痛(腹腔镜常见):表现:术后6~24小时,肩膀、背部放射样钝
痛,像“酸胀或坠痛”。应对:早期可躺平休息,避免平卧位时间过长;轻微活动、热敷或肌肉松弛药也有帮助。
内脏牵拉痛:表现:腹部深处隐
痛,常因牵拉子宫、肠管、胆囊等内脏组织引起。应对:可采用多模式镇痛
(见下文),必要时可短期使用镇痛泵。
引流管不适痛:表现:拔管前局部酸胀、持续隐痛,部分人有拔管恐惧。应对:提前心理疏导+必要镇痛药物,拔管后热敷+适度活动加速恢复。
科学镇痛怎么做?医生常用
“多模式镇痛”方案
药物镇痛: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洛索洛芬、双氯芬酸、塞来昔布等,主要用于轻中度疼痛,术后24~72小时口服或静脉用药。阿片类镇痛药,如曲马多、吗啡、芬太尼,适用于中到重度疼痛,通常通过镇痛泵进行精细控制。局部麻醉药,如利多卡因、布比卡因,可用于术中神经阻滞或术后切口周围注射。
非药物疗法: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肌肉痉挛,尤其适合术后肩背牵涉痛。早期下床活动:能帮助肠道恢复蠕动,减少气体堆积,缓解腹胀痛、牵拉痛。音乐疗法、深呼吸、冥想等心理干预对于焦虑型患者非常有效,有助于缓解对疼痛的过度关注和放大。
患者常问的3个疼痛管理问题
麻药退了疼怎么办?能提前预防吗?
可以。很多医院会采取术中神经阻滞+术后口服镇痛药+镇痛泵的组合方式,一般会在麻醉结束前就开始预防性用药,这样麻药退后疼痛不会“骤然加剧”。
怕成瘾,不敢用镇痛药,怎么办?
现代医学已经明确:术后规范使用镇痛药物几乎不会成瘾,特别是短期使用阿片类药物有明确指征和监控。反而是因为怕吃药,疼痛严重时才“临时抱佛脚”,效果更差,也影响康复。
听说术后越疼恢复越快,这是真的吗?
这是典型的“疼痛误区”。适度的疼痛反应是身体对损伤的信号,但过度疼痛会让人下意识减少活动,影响排气、进食、下床,甚至引发慢性疼痛综合征。
腔镜手术虽然是“微创”,但术后的疼痛不容忽视。科学、合理地管理疼痛,不仅仅是减轻难受,更是帮助身体更快恢复的关键环节。术后不要羞于表达疼痛,不要误信“忍一忍就过去”的观念,更不要因为害怕副作用而拒绝用药。疼痛不是“必经之路”,科学镇痛才是更好的选择。让我们从了解开始,迈向舒适康复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