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硬膜下血肿:揭秘老年人的隐形杀手

 

 

据临床数据显示,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超过70%,且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发病率还在逐年上升。由于很多老年人及家属对这种疾病缺乏了解,常常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导致肢体残疾、认知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认识慢性硬膜下血肿:老年人的“沉默威胁”
什么是慢性硬膜下血肿:要理解慢性硬膜下血肿,首先得简单了解一下大脑的结构。我们的大脑外面包裹着三层保护膜,从外到内分别是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其中,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有一个潜在的间隙,叫做硬膜下间隙,而慢性硬膜下血肿,就是指血液在这个间隙内积聚,并且病程超过3周的一种疾病。
为何老年人是高发人群:老年人之所以成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高发群体,主要与生理机能衰退密切相关。一方面,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大脑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导致硬脑膜与脑组织之间的间隙变大,这就为血液积聚提供了更多空间;另一方面,老年人血管弹性变差,脆性增加,即使是轻微的外力撞击,也可能导致颅内小血管破裂出血,而且由于老年人凝血功能有所下降,出血往往难以自行停止,容易逐渐形成血肿。
科学应对慢性硬膜下血肿:诊断与治疗
如何准确诊断慢性硬膜下血肿:由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症状容易与老年痴呆、脑血管疾病等混淆,准确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临床上诊断慢性硬膜下血肿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其中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最常用的检查方式。CT检查能够清晰地显示血肿的位置、大小和形态,帮助医生快速判断是否存在慢性硬膜下血肿,而且检查时间短、无创,非常适合老年人。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方式: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方式主要根据血肿的大小、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以及身体状况来决定,总体可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对于血肿体积较小、症状轻微(仅偶尔头痛,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且身体状况较差、无法耐受手术的老年人,医生通常会建议保守治疗,主要包括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
治疗后的注意事项:无论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在治疗后都需要做好护理和随访,以确保病情稳定恢复,避免复发。对于保守治疗的患者,家属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如果出现头痛加重、意识模糊、肢体活动异常等情况,要及时带患者就医复查。手术治疗后的患者,术后初期要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引流管扭曲、受压或脱落。
预防慢性硬膜下血肿:守护老年人健康
避免头部外伤是关键
既然头部外伤是引发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重要原因(即使是轻微外伤也可能诱发),那么避免头部受到撞击和伤害,就成为预防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关键措施。对于老年人来说,日常生活中要特别注意防跌倒,比如在家中安装扶手(卫生间、走廊、楼梯旁)、铺设防滑地板、清理地面杂物,避免因地面湿滑或障碍物导致跌倒。
控制基础疾病,改善身体状态
老年人常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这些疾病不仅会影响身体健康,还可能增加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病风险(如高血压会导致血管脆性增加,更容易破裂出血)。因此,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对于预防慢性硬膜下血肿也非常重要。
提高疾病认知,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很多老年人及家属对慢性硬膜下血肿缺乏了解,即使出现相关症状也没有及时重视,这是导致病情延误的重要原因。因此,提高对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认知,了解其常见症状和危害,是做好预防和应对的基础。家属要多关注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行为变化,如果发现老年人出现不明原因的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步态不稳、意识异常等症状,尤其是在有头部轻微外伤史(即使外伤发生在几周甚至几个月前)的情况下,一定要及时带老年人到医院就诊,进行相关检查。
慢性硬膜下血肿虽然是老年人健康的“隐形杀手”,但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它、科学应对它、积极预防它,就能有效降低其带来的危害。

首页    健康科普    慢性硬膜下血肿:揭秘老年人的隐形杀手
阆中市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 余辉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