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腹股沟疝气

 

 

腹股沟疝气是外科常见病。老人和男性容易得这种病。很多人发现腹股沟处有“小鼓包”时,会误认为是淋巴结肿大或者忽视它,结果延误治疗,变成危险的嵌顿疝。其实它是腹腔器官“跑错位置”。了解它的本质、症状和应对方法,可以及时规避风险。
什么是腹股沟疝气?
腹股沟疝气是腹腔内器官,如小肠、大网膜,经腹股沟区薄弱部位突出体表形成的“鼓包”。腹腔像“密封袋子”。腹股沟区,就是下腹部与大腿根部之间,是“薄弱接缝处”。这里有精索(男性)或子宫圆韧带(女性)穿过,存在天然间隙。加上肌肉发育不良、衰老松弛或长期腹压增高,“接缝”变松出漏洞,器官就会突出成鼓包。腹股沟疝气主要分斜疝和直疝。斜疝占80%以上,常见,突出物可掉入阴囊。直疝多在老年人中出现,不进阴囊。男性因为腹股沟管间隙大,发病率是女性的10-15倍。婴幼儿多因先天性腹股沟管未闭合,容易得先天性斜疝。
为何会得腹股沟疝气?
得腹股沟疝气的核心诱因是“腹腔压力增高”和“腹股沟区组织薄弱”。原因分三类:先天因素:婴幼儿疝气多因先天发育问题。胎儿期男性睾丸下降形成“鞘状突”。若出生后1年未闭合,器官容易突出成疝。早产儿、低体重儿发病率更高。后天因素:成年人多因腹压长期超标。比如慢性咳嗽、长期便秘、频繁搬重物。肥胖者腹压高。老年人肌肉萎缩薄弱。女性怀孕、男性前列腺增生排尿困难也会增加腹压。③其他因素:腹部手术伤口愈合差或腹股沟区外伤,导致局部肌肉薄弱,容易诱发疝气。
疝气有哪些信号?
疝气的典型表现是“可复性鼓包”。不同阶段症状不同:早期:站立、行走、咳嗽或用力排便时,腹股沟区或阴囊出现鼓包。躺下或推揉可缩回去,这是可复性疝。多无疼痛,偶尔坠胀,容易被忽视。进展期:鼓包变大难回纳。站立时自动突出,伴明显坠胀感。活动加重,可能有下腹痛,容易误认为是肌肉拉伤。危险情况,即嵌顿疝:器官突出被卡住难回纳。突发剧痛,鼓包变硬有压痛,伴恶心、呕吐、停止排气排便。不及时治疗会导致器官坏死、腹膜炎甚至休克。6小时内是最佳救治时间。
得了疝气该怎么处理?
疝气不会自愈,需按年龄、病情处理。原则是“无症状可观察,有症状或嵌顿需手术”。
婴幼儿疝气
1岁以内的婴幼儿,若疝气较小、无嵌顿史,可暂时观察。随着身体发育,腹股沟区肌肉可能逐渐变强,鞘状突有自行闭合的可能。家长需注意:避免孩子长时间哭闹、便秘,减少腹压增高的情况。若发现鼓包突然变大、变硬,孩子哭闹不止、呕吐,需立即就医,排除嵌顿疝。若1岁后疝气仍未闭合,或频繁出现嵌顿,建议做腹腔镜微创手术。这种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复发率低。
成人疝气
成年人疝气一旦形成,腹股沟区的薄弱部位不会自行修复。药物、疝气带(仅临时缓解,长期使用可能加重肌肉薄弱)都无法根治。唯一有效的方法是手术治疗。目前主流的手术方式是“无张力疝修补术”。用人工补片修补腹股沟区的薄弱部位,就像给“破袋子”贴一块“补丁”。手术时间短,约30-60分钟。术后疼痛轻,当天或次日即可下床,复发率仅1%-3%。若疝气频繁突出、有坠胀感,或曾发生过嵌顿,建议尽早手术,避免出现严重并发症。
日常预防
治慢性咳嗽、便秘,避免长期搬重物,搬时用腿部发力。老年人练盆底肌和腹部肌肉。婴幼儿家长避免孩子长时间哭闹、预防便秘。
记住:腹股沟疝气是“可防可治”的疾病。早期识别症状、及时规范手术,就能轻松解决,不用因忽视而延误病情。

首页    健康科普    什么是腹股沟疝气
北川羌族自治县禹里镇中心卫生院 左桃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