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外伤的紧急处理:神经外科的黄金法则

 

 

颅脑作为人体的“司令部”,掌控着呼吸、心跳、意识、运动等所有重要生命活动,一旦受到外伤,若处理不及时或方法不当,可能会引发颅内出血、脑肿胀等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现场急救:把握“黄金4分钟”,奠定救治基础
快速判断伤情,避免盲目操作
首先要通过简单的观察和交流,初步判断伤者的意识、呼吸和心跳状况。呼喊伤者的名字,观察其是否有回应,若能清晰回答问题,说明意识尚清醒;若毫无反应,需进一步检查呼吸——靠近伤者口鼻感受是否有气流,同时观察胸部是否有起伏。
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风险
颅脑外伤伤者可能会出现呕吐、口腔分泌物增多,或因意识不清导致舌头后坠,这些情况都可能堵塞呼吸道,引发窒息。正确的做法是:若伤者没有颈部受伤的迹象,可将其头部偏向一侧(通常是右侧),并稍微抬起下颌,这样能让呕吐物和分泌物自然流出,同时避免舌头阻塞气道。
转运过程:筑牢“安全防线”,减少二次伤害
做好转运前准备,确保“有备无患”
转运前首先要确认急救电话已经拨打,明确告知医护人员伤者的位置、伤情(如是否有意识障碍、出血情况)和基本信息(年龄、是否有基础疾病等),以便医护人员提前准备好相应的急救设备。
选择合适转运工具,避免“颠簸损伤”
转运工具的选择要根据伤者的伤情和现场环境而定。如果现场距离医院较近,且伤者意识清醒、伤情较轻,可使用普通救护车转运;若伤者伤情严重(如意识昏迷、怀疑有颈椎或腰椎损伤),则需要使用配备专业急救设备(如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的急救车,且转运过程中需使用担架,将伤者固定在担架上,避免转运过程中身体晃动。
保持转运中监护,及时应对突发情况
在转运过程中,不能放松对伤者的监护,要密切观察其意识、呼吸、心跳和伤口出血情况。每隔5-10分钟呼喊一次伤者,观察意识是否有变化;同时留意呼吸是否平稳,若出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或停止呼吸,要立即停止转运,在现场进行急救。
医院处理:遵循“专业流程”,精准开展救治
紧急评估:快速掌握伤情“全貌”
医护人员首先会对伤者进行紧急评估,这一过程通常在急诊室完成,主要包括“ABCDE”评估法:A(Airway,气道),再次检查并确保呼吸道通畅,必要时会进行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B(Breathing,呼吸),通过听诊器听肺部呼吸音,观察胸廓起伏,判断呼吸功能是否正常;C(Circulation,循环),测量血压、心率,观察皮肤颜色和温度,评估循环状态,若有失血性休克,会立即建立静脉通路,进行补液输血治疗;D(Disability,残疾),通过Glasgow昏迷评分(观察睁眼反应、语言反应和运动反应)评估意识障碍程度,同时检查肢体活动情况,判断是否有神经损伤;E(Exposure,暴露),脱去伤者衣物,全面检查身体是否有其他隐藏伤口或损伤。
完善检查:明确损伤“细节”
在紧急评估后,为了准确了解颅内损伤情况,医生会安排一系列检查。常用的检查项目包括头颅CT检查,这是颅脑外伤首选的检查方法,能快速清晰地显示颅内是否有出血、血肿、骨折、脑挫伤等病变,以及病变的位置、大小和范围,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对于病情较为复杂的伤者,可能还需要进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MRI能更详细地显示脑组织的损伤情况,尤其是对脑挫伤、脑水肿等病变的显示更为清晰。
颅脑外伤的紧急处理是一项环环相扣的系统工作,从现场急救的“黄金4分钟”,到转运过程的“安全防护”,再到医院的“专业救治”,每一个环节都遵循着神经外科的“黄金法则”。这些法则不仅是医护人员的临床指南,也应该成为大众必备的急救知识——在意外发生时,正确的紧急处理能为伤者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最大程度降低伤害。

首页    健康科普    颅脑外伤的紧急处理:神经外科的黄金法则
阆中市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 王海翔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