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的药物疗法

 

 

骨质疏松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代谢性骨病,随着年龄增长,骨骼中的钙流失加速、骨量减少,骨骼脆性增加,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骨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不少人觉得这是“老掉牙”的正常现象,实则通过科学的药物干预可有效防控。下面就为大家科普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知识。

抗骨吸收药物:减少骨骼“流失”

抗骨吸收药物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类,核心作用是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骼中钙的流失,就像给骨骼穿上“防护衣”。其中双膦酸盐类药物最为常用,分为口服和注射两种剂型。口服制剂需空腹用白开水送服,服药后保持站立或坐位30分钟,避免药物刺激食道;注射制剂起效更快,适合吞咽困难或口服不耐受的人群,但需定期监测肾功能。

降钙素类药物也是抗骨吸收的重要成员,不仅能减少骨流失,还能缓解骨质疏松引发的骨痛,尤其适合骨折后伴疼痛的患者。这类药物有喷鼻剂和注射剂,喷鼻剂使用方便,患者依从性较高,但长期使用可能出现耐药性,通常建议短期应用。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则更适合绝经后女性患者,它能在骨骼中发挥类似雌激素的保护作用,抑制骨吸收,同时对乳腺和子宫等器官影响较小,安全性较好。使用前需评估患者的心血管风险,有血栓病史者需谨慎使用。

促骨形成药物:激活骨骼“新生”

如果说抗骨吸收药物是“节流”,那促骨形成药物就是“开源”,通过激活成骨细胞活性,促进新骨生成,增加骨密度。目前临床常用的是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采用皮下注射方式给药,能显著提高腰椎和髋部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尤其适合严重骨质疏松或对其他药物效果不佳的患者。

这类药物属于处方药,使用疗程有严格限制,一般不超过2年,需在医生指导下定期监测骨密度和血钙水平。部分患者用药初期可能出现轻微的血钙升高或恶心、头晕等不适,通常可自行缓解,若症状持续需及时就医调整剂量。

联合用药与辅助治疗:打好“组合拳”

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单一药物治疗效果可能有限,医生会根据情况制定联合用药方案,比如抗骨吸收药物与促骨形成药物联用,实现“节流+开源”的双重效果。但联合用药需严格遵循医嘱,避免盲目叠加导致不良反应风险增加。

药物治疗的同时,辅助治疗不可或缺。钙剂和维生素D是骨骼健康的“基础营养素”,钙剂为骨骼合成提供原料,维生素D能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二者需与治疗药物协同使用。补充钙剂时要注意分次服用,避免单次过量影响吸收,不同年龄段人群钙剂补充剂量存在差异,中老年人每日推荐摄入量通常在800-1200毫克,需结合饮食中钙的摄入量计算补充剂用量,避免过量补充增加肾结石风险。维生素D可通过日晒或补充剂获取,日晒需避开强烈日照时段,每次1530分钟即可,冬季或日照不足时可选择口服维生素D制剂,肝肾功能不全者需在医生指导下选用活性维生素D,以确保吸收利用。老年人建议定期监测体内维生素D水平,根据结果调整补充剂量。

用药注意事项:安全是前提

骨质疏松药物治疗需遵循个体化原则,医生会根据患者年龄、性别、骨密度水平、骨折风险、基础疾病等因素制定方案,患者切勿自行购药服用。尤其要注意,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骨转移、高钙血症等情况的患者,部分骨质疏松药物可能不适用,需严格遵医嘱选择治疗方案。用药期间要定期复查,初次用药后3-6个月复查一次,之后可每年复查一次骨密度、血钙、肝肾功能等指标,以便医生评估疗效并调整方案。

此外,药物治疗需配合健康生活方式,如坚持适度负重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多摄入富含钙和蛋白质的食物、避免吸烟饮酒和过量饮用咖啡等。只有药物干预与生活方式调整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守护骨骼健康,远离骨质疏松的困扰。

首页    健康科普    骨质疏松的药物疗法
邻水县中医医院   黄涛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