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发烧咳嗽,如何区分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

 

 

秋冬季节,发烧咳嗽的“感冒”症状几乎人人都会经历,但同样是“感冒”,有人三天自愈,有人却发展成肺炎甚至危及生命——这背后可能藏着普通感冒与流行性感冒(流感)的本质差异。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流感感染率达5%10%,重症病例超300万例,而普通感冒年发病率高达26次/人,看似“小毛病”却暗藏健康风险。如何从症状细节、病程特点、诊断治疗这些方面精准区分两者,成为公众亟需掌握的“健康必修课”。

症状特征:从“局部不适”到“全身崩溃”的差异

普通感冒以局部上呼吸道症状为主,常见鼻塞、流涕、打喷嚏、咽痒或咽痛,咳嗽多为干咳或少痰,发热通常为低热(37.5℃-38℃),持续时间短(13天),全身症状如乏力、头痛较轻。而流感起病更急骤,常突发高热(39℃-40℃),伴寒战、全身肌肉酸痛(尤其腰背、四肢)、头痛明显,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咽痛反而可能被全身症状掩盖。儿童流感还可能出现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老年人则易出现意识模糊、食欲减退等非典型表现。关键区别点在于:流感的“全身性”与“高热”特征远超普通感冒,患者常形容“像被车撞了”般虚弱,而普通感冒多为“鼻子堵、喉咙痒”的局部困扰。

病原体特性:病毒“家族”与致病机制的差异

普通感冒由200余种病毒引起,最常见的是鼻病毒(占30%50%)、冠状病毒、腺病毒等,这些病毒主要感染鼻咽部黏膜,致病力较弱,极少引发全身炎症反应。流感则由流感病毒(甲、乙、丙三型)引起,其中甲型流感因易发生抗原变异(如H1N1、H3N2亚型),常引发全球大流行。流感病毒含有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两种表面蛋白,前者帮助病毒侵入细胞,后者促进子代病毒释放,这种高效复制机制导致细胞大量死亡,引发剧烈的炎症反应和细胞因子风暴,这也是流感易出现高热、全身酸痛的病理基础。

病程演变:从“自愈”到“恶化”的临界点

普通感冒病程通常57天,症状逐渐缓解,极少出现并发症。而流感病程分三阶段:第13天为急性期,高热、全身酸痛达高峰;第4~5天体温逐渐下降,但咳嗽、乏力可能持续1-2周;第610天为恢复期,多数患者痊愈,但老人、儿童、孕妇及慢性病患者可能进展为肺炎、心肌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流感的“恶化信号”需警惕:持续高热不退(>3天)、呼吸急促(>30次/分钟)、口唇发绀、意识模糊、胸痛、尿量减少等,这些症状提示可能发展为重症流感,需立即就医。

诊断与治疗:从“经验判断”到“科学精准”的跨越

普通感冒的诊断主要依靠典型症状,无需特殊检查。流感诊断则需结合流行病学史(如流感流行季节、接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快速抗原检测(15分钟出结果)敏感性约50%70%,可作为初筛;核酸检测(PCR)敏感性>95%,是确诊金标准;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流感病毒特异性抗体水平辅助诊断,多用于回顾性研究。治疗方面,普通感冒以对症治疗为主,如解热镇痛(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减充血剂(伪麻黄碱)、抗组胺药(氯雷他定)等,无需抗病毒药物。流感则需在发病48小时内启动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奥司他韦(口服)、扎那米韦(吸入)、帕拉米韦(注射),这些药物可抑制病毒复制,缩短病程,降低并发症风险。对于重症流感患者,需同时进行支持治疗(如吸氧、补液、营养支持)及并发症处理(如抗生素治疗细菌性肺炎)。

普通感冒与流感,虽同为“发烧咳嗽”,却因病原体特性、致病机制、并发症风险的本质差异,需要截然不同的应对策略。通过精准识别症状特征、理解病原体特性、关注病程演变、掌握科学诊断与治疗方法,公众可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转变。愿每一位读者都能炼就“火眼金睛”,在“感冒”来袭时,精准区分、科学应对,守护自己与家人的健康安全。

 

首页    健康科普    都是发烧咳嗽,如何区分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
大邑县人民医院  胡曦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