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心”不只是心病——胃食管反流病的识别与防治

 

 

 

饭后胸口像吞了团火,烧得难受”“半夜反酸呛醒,喉咙又干又痛”……生活中,很多人把这种烧心当成小毛病,要么归咎于吃太饱,要么认为是压力大的心病。但反复出现的烧心,其实是胃食管反流病的预警信号。这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若长期忽视,可能损伤食管、诱发咽炎,甚至增加癌变风险,科学识别与防治至关重要。

搞懂根源:烧心是食管阀门失灵了

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核心问题,出在食管与胃连接处的阀门”——食管下括约肌。正常情况下,这道阀门只允许食物从食管进入胃,同时牢牢挡住胃酸、胃蛋白酶等胃内容物。但当阀门因长期吃辣、肥胖、压力大等因素松弛时,胃酸就会逆流而上,像酸性腐蚀剂一样刺激食管黏膜,引发胸骨后烧灼感(烧心)、口腔泛酸等症状。

要分清偶尔反流疾病:吃太饱后弯腰反酸1次,属于生理性反流;但如果每周至少2次烧心或反酸,且持续超过4,就可能患上胃食管反流病。数据显示,我国该病患病率约6.7%,每15人中就有1人受其困扰,且患者正逐渐年轻化。

别漏判症状:不只是烧心那么简单

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远不止烧心反酸,部分症状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导致误诊:

  • 典型症状:除了胸骨后烧灼感、口腔泛酸,还可能出现吞咽疼痛或异物感,尤其吃热食、酸性食物时更明显,这是胃酸损伤食管黏膜的直接表现。
  • 非典型症状:胃酸反流至咽喉、气道,可能引发慢性咽炎(长期咽喉干痒、有痰咳不出)、慢性咳嗽(夜间或晨起加重),甚至哮喘发作。不少人因咳嗽老不好”“咽炎反复就诊,最后才发现病根在胃里。
  • 警惕并发症:长期胃酸反流可能导致食管黏膜糜烂、出血,严重时形成食管溃疡;更危险的是,长期炎症可能使食管黏膜发生肠化生(巴雷特食管),这是食管癌的癌前病变,虽发生率低,但需定期监测。
  • 明确检查:出现这些情况该就医

若怀疑自己患病,医生会根据症状推荐以下检查,明确诊断并排除其他疾病:

  • 胃镜检查:最常用的方式,能直接观察食管黏膜是否有糜烂、溃疡,同时排除胃溃疡、食管癌等问题,检查前需空腹6-8小时。
  • 食管24小时pH监测:通过鼻腔插入细导管,监测24小时食管内酸碱度,精准判断是否有胃酸反流,适合症状不典型(如只有咳嗽无烧心)的患者。

四、科学防治:从生活调整到药物、手术

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核心是减少反流、保护食管,需分三步走:

生活方式调整:基础且关键

这是防治的根本,需长期坚持:

  • 管住嘴:少吃辛辣、酸性(柑橘、番茄)、油腻食物,避免咖啡、浓茶、碳酸饮料(这些会松弛阀门);睡前3小时不进食,晚餐七八分饱即可。
  • 改习惯:饭后别立刻躺卧,可散步15分钟;睡觉时将上半身抬高15-20厘米(用楔形枕,而非单纯垫高枕头);穿宽松衣物,别系过紧腰带,避免压迫腹部。
  • 控体重+戒烟酒:肥胖会增加腹部压力,迫使胃酸反流,建议每周运动150分钟(如快走、游泳);酒精和尼古丁会损伤阀门,需严格戒除。

药物治疗:遵医嘱别擅自停药

若生活调整无效,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 抑酸药: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能减少胃酸分泌,是核心治疗药物,通常需连续服用8周,即使症状缓解也不能擅自停药,需医生评估后减量。
  • 辅助药物:促胃动力药(如莫沙必利)可促进胃排空,减少反流;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能在食管黏膜形成保护层,减少损伤。
  • 手术治疗:适合少数严重患者

对于长期服药效果差、副作用明显,或存在食管裂孔疝的患者,可考虑腹腔镜胃底折叠术,通过重建阀门功能阻止反流,有效率约80%,但需严格评估适应证。

避开误区:这些做法会加重病情

  • 误区1:烧心就吃胃药,好点就停。自行用药、擅自停药会导致病情反复,食管黏膜持续受损。
  • 误区2:喝牛奶、吃苏打饼干中和胃酸。牛奶中的钙可能刺激胃酸分泌,苏打饼干含钠高,长期吃反而加重反流。
  • 误区3:认为忍忍就好。长期忽视可能发展为癌前病变,出现症状及时就医才是正确选择。

烧心不是小事,更不是心病。认清胃食管反流病的信号,从调整生活方式开始,必要时遵医嘱治疗,才能让食管远离火灼之痛。这种病可防可治,科学管理,才能守护消化系统健康。

 

首页    健康科普    “烧心”不只是心病——胃食管反流病的识别与防治
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人民医院  魏玲丽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