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不是万能药!呼吸道感染用药需谨慎
生活中,不少人在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时,会习惯性掏出抗生素“消炎”。但您知道吗?抗生素并非万能药,滥用不仅可能无效,还会带来耐药风险,甚至加重病情。呼吸道感染种类多样,用药需“对症下药”,盲目依赖抗生素可能适得其反。
呼吸道感染≠细菌感染:多数情况无需抗生素
呼吸道感染是临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根据感染部位可分为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咽炎、扁桃体炎)和下呼吸道感染(如支气管炎、肺炎)。但很多人误以为“感染=细菌感染”,实际上,超过70%的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引起的,比如流感病毒、鼻病毒、腺病毒等,这类感染抗生素完全无效。
病毒和细菌的区别在于:病毒是“寄生虫”,必须依赖人体细胞生存繁殖,抗生素针对的是细菌的细胞壁、蛋白质合成等结构,对病毒毫无作用;而细菌是独立存活的微生物,部分细菌感染(如链球菌性咽炎、细菌性肺炎)才需要抗生素治疗。举个例子:冬季常见的普通感冒,90%以上由病毒引起,症状多为鼻塞、流涕、咳嗽,即使不吃药,一周左右也能自愈;但如果错误使用抗生素,不仅无法缓解症状,还可能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增加腹泻等不良反应风险。
什么情况需要用抗生素?
关键看“感染类型”
虽然多数呼吸道感染是病毒性的,但部分情况确实需要抗生素干预,尤其是当细菌感染明确或高度怀疑时。以下是需要警惕的“细菌感染信号”:
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通常无需抗生素,但如果出现持续高热(>3天)、扁桃体化脓(表面有黄白色脓点)、颈部淋巴结明显肿大疼痛,可能是链球菌性咽炎,需医生判断是否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类)。
下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多数由病毒引起,但若咳嗽持续加重、出现黄绿色脓痰、胸痛、呼吸困难,或肺炎(表现为高热不退、咳大量脓痰、呼吸急促),则可能是细菌感染,需通过血常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胸片等检查确诊后,使用抗生素(如头孢类、大环内酯类)。
重要提醒:是否用抗生素、用哪种抗生素、用多久,必须由医生根据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患者切勿自行买药服用!
滥用抗生素的危害:从耐药到“无药可用”
催生“超级细菌”:细菌会通过变异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比如滥用头孢类抗生素,可能导致原本敏感的细菌进化成“耐头孢菌株”,未来真正需要抗生素救命时(如败血症、重症肺炎),药物可能失效。
破坏正常菌群:人体肠道、皮肤表面寄生着大量有益菌群,抗生素在杀灭有害菌的同时,也会误伤“友军”,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表现为腹泻、腹胀),甚至增加真菌感染(如鹅口疮)风险。
掩盖病情延误治疗:如果病毒感染被误认为细菌感染而用抗生素,患者可能因症状暂时缓解而忽视真实病因(如过敏性鼻炎、哮喘),导致病情加重。
科学应对呼吸道感染:做好这几点更安全
先判断,再用药:出现咳嗽、发热等症状时,先观察症状特点——普通感冒多为清水样鼻涕、低热(<38.5℃)、无脓痰;若伴随黄脓痰、高热、扁桃体化脓,需及时就医查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CRP),帮助区分病毒或细菌感染。
对症处理更重要:病毒性感染以缓解症状为主,比如发热超过38.5℃可服用退烧药(如布洛芬),鼻塞用生理盐水洗鼻,咳嗽无痰可用右美沙芬镇咳,有痰则用氨溴索等祛痰药。这些药物不涉及抗生素,安全性更高。
遵医嘱用抗生素:如果医生明确诊断为细菌感染并开具抗生素,务必严格按剂量、疗程服用——即使症状提前好转,也需服完全部疗程(通常3~7天),避免残留细菌“死灰复燃”导致耐药。
预防胜于治疗:勤洗手、戴口罩、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接种流感疫苗(每年一次)、肺炎疫苗(尤其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从源头减少抗生素使用需求。
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感染的“利器”,但绝不是呼吸道感染的“万能钥匙”。记住:科学判断感染类型、严格遵医嘱用药、做好日常预防,才是守护健康的正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