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号杀手:认识脑出血的致命信号
在我国居民死亡原因排名中,脑血管疾病长期占据前列,而脑出血作为其中的“急危重症”,因其发病急、致死致残率高,被称为夺命“头”号杀手;与此同时,看似常见的“撞头”事故引发的颅脑外伤,也常因初期症状隐匿被忽视,最终酿成悲剧。了解这两类脑部急症的致命信号与应对要点,是守护生命的关键防线。
脑出血的症状多在发病后数分钟至 1 小时内达到高峰,但其早期信号常被忽视。国际通用的 “120 原则”,是快速识别的 “黄金标准”:“1” 张脸:微笑时若一侧嘴角下垂、眼睑无法闭合,或出现口角流涎,需高度警惕。“2” 只胳膊:双臂平举,保持 10 秒,若一侧手臂无力下垂,或无法维持平衡,但轻度出血可能仅表现为手臂麻木、持物掉落,易被误认为 “疲劳”,尤其老年人需格外留意。“0”(聆)听语言:无法重复简单句子,出现说话含糊、用词错误或完全无法表达;此外虽能正常说话,但无法理解他人指令。此外,脑出血还常伴随 “特异性症状”:一是剧烈头痛,患者多描述为 “像被重锤砸头”“这辈子最痛的头痛”,且疼痛持续不缓解;二是喷射状呕吐,与普通呕吐不同,这种呕吐呈 “喷射样”,常伴随头晕;三是意识变化,从嗜睡到昏迷,若出现需立即就医。尤其高血压患者,在情绪激动、用力排便、熬夜后出现上述症状,务必第一时间就诊。
脑出血并非 “随机发作”,以下几类人群需重点防范:1.高血压患者:这是最主要的高危群体,长期血压控制不佳,会使颅内细小动脉变脆、变薄,一旦血压突然升高血管就可能破裂出血。2.脑血管畸形/动脉瘤:患病群体多为年轻人,多因脑血管先天发育异常,剧烈运动、情绪激动诱发血管破裂,且出血往往更凶险,死亡率更高。3.长期吸烟、饮酒者:吸烟、饮酒会损伤血管内皮,使血管壁变厚、变硬。4.代谢疾病:肥胖、糖尿病、高血脂,会加速血管老化,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血管弹性下降,增加出血风险。5.抗凝药物使用者:房颤、心源性脑栓塞患者需长期服用华法林、利伐沙班等抗凝药,若剂量控制不当,可能诱发脑出血。
脑出血救治的 “黄金时间” 是发病后 4.5 小时内,每延误 1 分钟,就有 190 万个脑细胞死亡,急救措施包括:1.立即拨打 120:清晰告知急救人员 “患者突发头痛、一侧肢体不能动 / 说话不清,疑似脑出血”,并提供准确地址,若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也需一并告知。2.保持患者安静:让患者就地平卧,不要随意搬动,以防加重出血。若患者呕吐,需注意避免呕吐物堵塞气管导致窒息。3.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患者呼吸、心跳—若胸部无起伏、颈动脉无搏动,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直到急救人员到达。
预防脑出血比治疗更重要,建议从以下4点入手:1.严控血压是核心:高血压患者需定期监测血压,遵医嘱规律服药,避免擅自停药、换药,日常要避免 “血压波动诱因”,血压控制达标。2.健康生活降风险:饮食上,减少盐、油、糖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每周吃2~3次鱼类;运动上,选择温和的有氧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避免剧烈运动;同时戒烟限酒。3.定期体检早筛查:40岁以上人群,每年做1次脑血管检查,排查脑血管畸形、动脉硬化等问题;有脑出血家族史、脑血管畸形病史的人,强化筛查频次。4.规避 “危险行为”,如便秘、剧烈,起床时 “慢三步”—先躺 30 秒、再坐 30 秒、最后站 30 秒,避免体位性低血压导致血压波动。
科学认知:脑出血不是 “绝症”,很多人觉得 “脑出血必死无疑”,其实随着医学技术发展,早期干预能显著改善预后。目前治疗主要分三类:一是药物治疗,适用于出血量较少(<30ml)、无明显脑疝风险的患者,通过止血药(如氨甲环酸)、降颅压药(如甘露醇)、降压药控制病情,促进血肿吸收;二是手术治疗,出血量较大(>30ml)或有脑疝风险的患者,可通过开颅血肿清除术、微创穿刺引流术清除血肿,减轻脑组织压迫,降低死亡率;三是康复治疗,患者病情稳定后(通常发病后 1-2 周),尽早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如抬臂、走路练习)、语言训练(如从单字、单词开始练习说话)、吞咽训练(如吞咽口水、吃软食),多数患者在 3-6 个月内可明显恢复,部分人甚至能回归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