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卧床怎么防褥疮?试试艾灸与活血按摩护理

 

 

对于需要长期卧床的患者及其照护者而言,预防褥疮(压力性损伤)是一项至关重要且充满挑战的任务。褥疮是由于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导致血液循环障碍,皮肤和皮下组织因缺血、缺氧而发生的溃烂和坏死。它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还可能引发严重感染,影响原发疾病的康复。中医护理强调整体观念和“治未病”思想,在预防褥疮方面,除了常规的基础护理,艾灸与活血按摩是两种独具特色且效果显著的外治方法。
认识褥疮:为何长期卧床者易中招?
褥疮的本质核心是“气滞血瘀”。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血液的正常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当患者长期卧床,身体局部持续受压,会导致经络不通,气血运行不畅,形成气滞血瘀的状态。
局部组织失于气血的濡养,就如同土地得不到灌溉和养分,会逐渐变得脆弱、坏死,最终破溃形成疮疡。若加之患者本身正气亏虚、营养不良或皮肤潮湿不洁,则会大大增加褥疮的发生风险。
预防褥疮的基础护理:筑起第一道防线
减轻局部压力:这是最核心的原则。至少每2小时协助患者翻身一次,更换卧位。可使用软枕、气垫床、海绵垫等工具,将受压部位悬空,分散压力。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每日用温水清洁皮肤,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出汗、尿失禁后应及时擦洗并更换床单衣物,防止潮湿刺激。
加强营养支持: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如鸡肉、鱼肉、鸡蛋、新鲜蔬果等,以增强体质,促进组织修复。中医认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调理脾胃对生成气血至关重要。
每日皮肤检查:照护者需每日仔细检查患者全身易受压部位的皮肤,观察有无发红、发热、硬结或破损。一旦出现持续不退的红斑,便是警报信号。
中医特色护理一:艾灸——温通经络,扶阳益气
艾灸是利用艾绒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人体特定穴位,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方法。其预防褥疮的机理在于:
温通经络,行气活血:艾热能够深入肌肤,温散局部寒湿瘀滞,有力推动气血运行,改善受压组织的血液循环。
扶助阳气,强健肌表:艾草为纯阳之品,能补充人体阳气。阳气充足则卫外固表能力强,皮肤抵抗力也随之增强,不易破溃。
主要选取易发生褥疮的局部区域以及一些强壮要穴。
局部阿是穴:即以压痛点或骨骼突出部位为中心的区域。
足三里:膝眼下四横指,胫骨外一横指。此为保健要穴,能大补元气、强壮身体。
关元:肚脐下四横指。培补元气,温煦下焦。
灸法:推荐使用温和灸,安全易操作。
注意事项:艾灸时应有专人看护,防止烫伤。可随时询问患者感受,并观察皮肤情况。对于感觉迟钝的患者,施灸者应将手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温度。高热、实证、阴虚火旺者慎用。
中医特色护理二:活血按摩——舒筋活络,调和气血
按摩能直接作用于体表经络,通过手法刺激,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运行气血的目的。
操作方法
准备:操作者修剪指甲,双手搓热。可蘸取少量温和的润滑剂,减少摩擦。
手法
轻抚法:用手掌或指腹在受压部位周围进行轻柔、缓慢的直线或环形抚摸。目的是放松肌肉,促进静脉回流。这是开始的准备手法。
揉捏法:用拇指指腹或手掌大小鱼际,对肌肉较丰厚的部位(如臀部、大腿)进行轻柔的旋转揉动和捏拿。力度由轻到重,动作柔和,目的是松解粘连,刺激深层血液循环。
指揉法:用拇指指腹对准足三里、涌泉(足底前三分之一凹陷处)等穴位进行点揉,每穴1-2分钟,以产生酸胀感为佳。
注意事项:动作务必轻柔,严禁粗暴用力。皮肤已有破损或炎症时禁止按摩。
预防长期卧床患者的褥疮,在做好减轻压力、保持清洁、加强营养等基础护理的前提下,积极融入中医艾灸与活血按摩这两种绿色自然的疗法,能够有效温通经络、行气活血,从根本上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状况。

首页    中医文化    长期卧床怎么防褥疮?试试艾灸与活血按摩护理
蓬安县中医医院 胡倩云
浏览量: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