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麻醉风险高?术前评估很重要
家里老人要做手术,不少家属会担心:“老人年纪大了,麻醉会不会有危险?”确实,和年轻人相比,老年人麻醉风险相对较高,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麻醉”。关键在于术前做好全面评估,通过评估了解老人身体状况,提前规避风险,让麻醉和手术更安全。搞清楚老年人麻醉风险高的原因、术前评估要做什么,以及家属能帮着做些什么,就能减少对麻醉的担忧。
老年人麻醉风险高,和身体机能有关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各器官功能会慢慢衰退,这让麻醉承受能力变弱。比如呼吸系统功能下降,肺通气和换气能力变差,麻醉后容易出现呼吸抑制、肺部感染等问题;心血管系统也会变化,血管弹性下降、心脏功能减弱,麻醉药物可能影响血压和心率,增加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的风险。还有老年人常患有多种基础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这些疾病会和麻醉药物相互作用,比如高血压患者麻醉后可能出现血压大幅波动,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血糖紊乱。另外,老年人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麻醉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变长,更容易出现药物残留,导致术后苏醒慢、头晕、恶心呕吐等不适。这些身体机能的变化,让老年人麻醉需要更谨慎。
术前评估,重点查这些
基础疾病和用药情况评估:医生会详细询问老人的基础病病史,比如 “高血压多少年了?平时血压控制在多少?”“有没有糖尿病?血糖怎么控制的?”,还要了解老人平时吃的药物,包括处方药、保健品,因为有些药物会影响麻醉效果和麻醉药物代谢,比如长期吃抗凝药的老人,术前可能需要调整用药,避免术中出血风险。同时会检查基础病控制情况,比如测血压、血糖,做心电图、心脏超声,评估心脏功能,必要时进行药物治疗,确保基础病在术前处于稳定状态,减少麻醉中出现意外的可能。
重要器官功能评估:除了基础病,还要评估重要脏器功能。呼吸系统方面,会做肺功能检查、胸部 CT,必要时查动脉血气,看看老人肺功能是否能承受麻醉,有没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问题;肝肾功能方面,会抽血查肝功能、肾功能,了解肝脏代谢药物、肾脏排泄药物的能力,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和用药剂量;认知功能也会评估,比如通过简单问答看看老人意识是否清晰,避免术后出现认知功能障碍。这些评估能让医生全面掌握老人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麻醉方案。
术前准备,家属能帮着做这些
帮着整理病史和用药清单:老人可能记不清自己的病史和用药细节,家属可以提前整理好:比如把基础病的发病时间、治疗过程写下来,把平时吃的药物(包括药名、剂量、服用时间)列成清单,带给医生看。如果老人有过敏史,比如对某些药物、食物过敏,一定要提前告诉医生,避免麻醉中使用致敏药物。还要带好老人之前的检查报告,比如近期的心电图、血糖化验单,让医生不用重复检查,也能更全面了解病情。
协助老人做好生活准备:术前按医生要求调整生活及饮食习惯,比如术前一周戒烟戒酒,吸烟会影响肺功能,增加术后肺部感染风险,饮酒可能和麻醉药物产生不良反应。术前一天要清淡饮食,晚上 10 点后禁食、凌晨4 点后禁水,避免麻醉时出现呕吐、误吸等风险。家属可以帮老人准备好术后需要的物品,比如宽松的衣物、防滑鞋,还可以陪老人聊聊天,缓解老人对麻醉和手术的紧张情绪,情绪不稳定也是麻醉中出现血压波动的诱因之一。
这些误区,要避开
不要隐瞒病史或用药:有些家属觉得 “老人有些小病不用提”,或者 “保健品不算药,不用说”,其实这很危险。隐瞒病史或用药情况,可能让医生无法准确评估风险,比如老人有严重的心脏病却没说,麻醉中可能出现心脏骤停;吃了抗凝药没告知,可能导致术中大出血。一定要如实告诉医生老人的身体情况,不要有侥幸心理。
不要过度焦虑或轻视:有些家属因为担心麻醉风险,过度焦虑,甚至让老人放弃必要的手术;也有些家属觉得 “麻醉就是睡一觉,没什么大不了”,不重视术前评估。其实过度焦虑会影响老人情绪,轻视评估则可能忽略潜在风险。正确的做法是相信医生,积极配合术前评估,有疑问及时和医生沟通,了解麻醉方案和风险应对措施,既不盲目恐慌,也不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