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米不进”也是治疗——急性胰腺炎早期禁食与肠内营养的护理过渡

 

 

 

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常见急腹症,往往来势汹汹。想象一下,本应帮助消化食物的胰腺分泌出了大量消化酶,但这些酶没有去处理食物,反而开始消化胰腺自身组织,这就引发了剧烈的炎症反应。
早期禁食的治疗意义
在急性胰腺炎发作初期,医生常常会要求患者完全禁食(医学上称为“禁食禁水/NPO”),连水都不能喝。这种做法听起来有点不近人情,却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进食或饮水会刺激胰腺分泌消化酶,就好比在火场上泼油,会让炎症进一步加重。此时,肠道功能也处于“蠕动减弱或肠麻痹”状态,盲目进食可能引起腹胀、呕吐,甚至导致肠道屏障受损,让细菌有机会进入血液,引发更严重的感染。通过暂时禁食,我们让胰腺和肠道彻底休息,为控制炎症和缓解症状创造宝贵时间。这段时间,医生会通过静脉输液为患者提供水分、营养和药物,确保身体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所以,滴米不进不是放弃治疗,而是一种积极的治疗策略。
禁食期间的细心观察
禁食并不意味着被动等待,而是医护人员和患者共同关注病情变化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护理的重点是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变化,同时留意腹痛是否减轻、腹部压痛是否缓解。医护人员还会通过血液检查跟踪胰腺酶水平的变化,判断炎症是否得到控制。对患者来说,这段时间可能比较难熬,尤其是口干舌燥的感觉比较明显。此时,可以通过润唇、漱口等方式缓解不适,但一定要遵守医嘱,不能偷偷喝水或进食。家人的支持也很重要,要多鼓励患者,帮助他们保持信心。通常,禁食会持续几天左右,具体时长因人而异,需要医生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何时可以开始“吃”
当病情逐渐稳定,医生会评估是否可以逐步恢复饮食。这个决定非常慎重,既不能太早,以免前功尽弃,也不能太晚,避免肠道功能退化。一般来说,当患者腹痛明显减轻、腹部压痛基本消失、肠鸣音恢复(表示肠道动力逐渐恢复),并且血液指标改善时,就具备了尝试进食的条件。这个转折点需要医患双方共同把握。医护人员会仔细观察患者的反应,有时先让患者试喝一两口清水,确认没有不适后再逐步进阶。患者和家属此时要耐心配合,不要急于求成。毕竟,胰腺炎恢复就像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短跑冲刺,稳扎稳打才能取得最后胜利。
肠内营养的启动策略
恢复饮食的第一步往往是肠内营养,也就是通过口服或鼻饲管(通常指经鼻胃管或鼻空肠管,胰腺炎患者更推荐空肠喂养以减少胰腺刺激)提供易于消化的营养制剂。这种方式不仅能补充能量,更重要的是可以激活肠道功能,保护肠道黏膜,防止细菌移位,从而降低感染风险。起初,患者可能只能喝一些清澈的流质,如米汤、藕粉或不含脂肪的要素饮食(指易消化的、无需胰腺分泌酶即可吸收的营养制剂)。如果耐受良好,再逐渐过渡到半流质,比如稀粥、烂面条等。这个过程必须慢而稳,每一步都要确认患者没有腹痛、腹胀、恶心等不适反应。如果口服困难,医生可能会建议通过鼻饲管输入营养液,这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式,患者和家属不必过分担心。肠内营养的顺利实施,标志着康复进入了新阶段。
饮食过渡中的注意事项
从禁食到正常饮食的过渡期,护理工作尤为关键。首先,要坚持“低脂、清淡、易消化”的原则,避免高脂肪、高蛋白和辛辣刺激的食物,因为这些会加重胰腺负担。其次,要少食多餐,把一日三餐分成五六顿小餐,让胰腺有足够的时间适应工作节奏。同时,还要密切观察排便情况,确保肠道功能正常恢复。患者在家休养期间,也要保持这种饮食方式数周甚至更久,具体时长需遵医嘱。
康复之路,耐心是最好的良药
急性胰腺炎的康复是一个渐进过程,需患者、家庭和医疗团队的共同努力。即使出院回家,饮食管理仍然不能松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患者都需要保持清淡饮食,避免饮酒和暴饮暴食。

首页    健康科普    “滴米不进”也是治疗——急性胰腺炎早期禁食与肠内营养的护理过渡
宜宾市叙州区观音镇中心卫生院 刘申银
浏览量: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