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的“求救信号”:血尿、泡沫尿、水肿,如何快速识别肾损伤?

 


 

肾脏是人体最沉默的器官,它每天默默过滤200升血液,却在受损初期很少喊“痛”。
临床数据显示,我国慢性肾病患者超1.3亿,其中约60%发现时已进入中晚期。血尿、泡沫尿、水肿这三个信号,是肾脏发出的紧急求救,学会快速识别,能为肾功能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
血尿:尿液变色未必是血尿,真假鉴别是关键
尿液呈现洗肉水色、浓茶色甚至鲜红色时,很多人会恐慌,但先别慌——这可能是“假性血尿”。吃了红心火龙果、甜菜根后,尿液会因天然色素变红;服用利福平、苯妥英钠等药物也可能让尿液变色,这些情况多喝水就能缓解。
真正危险的是“真性血尿”,即尿液中混入红细胞。判断方法很简单:做个尿常规检查,若尿沉渣中红细胞超过3个/高倍视野,就能确诊。不同类型的血尿提示不同问题:全程血尿(排尿全程带血)多来自肾脏或输尿管;初始血尿(排尿开头带血)可能是尿道问题;终末血尿(排尿末尾带血)常见于膀胱炎。
特别注意无痛性血尿,这可能是肾癌、膀胱癌的早期表现,而伴有腰痛、尿频尿急的血尿,多为尿路感染或结石所致。发现异常后,24小时内就医检查是最佳选择。
泡沫尿:持久不消的细密泡沫,可能是蛋白尿警报
正常尿液也会有泡沫,但通常几秒内消散。如果泡沫细密如啤酒沫,静置半小时仍不消失,就要警惕蛋白尿——肾脏滤过膜受损,导致蛋白质漏入尿液。
教你一个简易自测法:取透明杯子装1/3尿液,轻轻摇晃后观察。正常泡沫会快速消散;若泡沫细密且持久,连续观察3天都是如此,就该去医院了。蛋白尿是慢性肾病的典型症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尤其要注意,长期蛋白尿会像砂纸一样磨损肾小球,加速肾功能衰退。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出现持续性蛋白尿后,10年内发展为肾衰竭的风险高达50%。
水肿:从脚踝到眼睑,水肿部位藏着线索
肾脏负责调节水液平衡,一旦受损,水分排不出就会引发水肿。肾源性水肿有个明显特点:晨起眼睑浮肿,活动后减轻;按压脚踝或小腿会出现凹陷,且恢复缓慢,常伴有尿量减少。
要注意和生理性水肿区分:久坐族傍晚出现的脚踝肿胀,休息一晚就消退,这是正常现象。但如果水肿持续不消退,或伴有乏力、食欲下降,可能是肾病综合征、急性肾炎的表现,需及时检查肾功能。
三类高风险人群,要定期给肾脏“体检”
以下人群即使没有症状,也建议每半年做一次肾脏检查: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病程超过5年)。有肾脏病家族史者。长期服用止痛药、抗生素的人。
基础检查套餐很简单:尿常规(查蛋白尿、血尿,每3-6个月一次)、血肌酐+估算肾小球滤过率(评估肾功能,每年一次)、泌尿系超声(看肾脏结构,每年一次)。这些检查花费少、操作快,却能早期发现肾损伤。
发现信号后,这样做能为肾脏“止损”
当出现上述信号时,错误的处理可能加重肾损伤。正确的做法是:
立即停用偏方、保健品:不明成分的药物可能含有肾毒性物质。
控制盐和蛋白摄入:每日盐摄入不超过5克,暂不食用蛋白粉、红肉。
适量饮水:每天喝1500-2000毫升水,避免脱水加重肾损伤。
及时就医:挂肾内科,而非泌尿外科(除非已确诊结石)。
肾脏的代偿能力极强,早期损伤可逆,但一旦发展到尿毒症,就只能依赖透析或肾移植维持生命。记住,血尿、泡沫尿、水肿这三个信号,可能是肾脏最后的求救机会。定期检查、及时干预,才能让这个“沉默的器官”持续为健康保驾护航。

首页    健康科普    肾脏的“求救信号”:血尿、泡沫尿、水肿,如何快速识别肾损伤?
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 李甜甜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