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症状的高血压,不用管?

 


 

52岁的王先生在单位体检时,血压计显示160/100mmHg,远超140/90mmHg的正常标准。但他觉得“头不晕、心不慌”,便把体检报告塞进抽屉,依旧每天抽烟喝酒、熬夜打牌。半年后,他突发脑溢血被送进急诊,医生检查发现,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已让他的脑血管像老化的水管般脆弱不堪。这种“没感觉”的高血压,正因隐蔽性强而成为威胁健康的“沉默杀手”。
无症状≠无危害
高血压最危险的特质,就是它常常“悄无声息”。约30%的高血压患者没有头晕、头痛等典型症状,但这并不意味着血管未受损伤。血压持续升高时,会像高压水流长期冲击水管一样,慢慢侵蚀血管内皮:主动脉可能扩张形成动脉瘤,冠状动脉会逐渐狭窄引发心梗,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会悄悄衰退。研究显示,无症状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比有症状者高出24%,因为他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错过干预时机。这些“沉默的高血压”多发生在中年人群中。随着身体对血压升高逐渐适应,不适感会逐渐减弱甚至消失,但血管的病变却在持续进展。就像温水煮青蛙,当出现明显症状时,往往已造成不可逆的器官损害。临床上约40%的急性心梗患者,首次发病前就存在未被发现的无症状高血压。
哪些无症状高血压更危险
并非所有无症状高血压都处于同一风险等级。以下情况尤其需要警惕:血压波动极大的“阵发性高血压”,可能是肾上腺腺瘤的信号;夜间血压明显升高(比白天高20/10mmHg)的“反勺型高血压”,对肾脏和大脑的损伤更严重;而中青年人群中常见的“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正常),虽症状隐匿,却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更危险的是,无症状高血压常与其他代谢问题结伴而行。当高血压遇上高血脂、高血糖,三者协同作用会使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5倍以上。有位35岁的程序员,体检发现血压150/95mmHg但毫无不适,因同时存在肥胖和脂肪肝,半年后就出现了微量白蛋白尿——这是高血压损伤肾脏的早期信号。
为什么会没有症状
人体对血压升高的耐受存在个体差异。长期慢性高血压患者,血管逐渐硬化失去弹性,对血压波动的敏感度降低,就像长期处于嘈杂环境会逐渐适应噪音。此外,部分人的痛觉阈值较高,对血管扩张引发的头痛不敏感;还有些人因工作忙碌注意力分散,忽略了轻微的头晕、乏力等症状。现代生活方式更助长了无症状高血压的蔓延。久坐不动导致血液循环减缓,高盐饮食使体内水钠潴留,长期精神紧张让交感神经持续兴奋,这些因素共同推高血压,却未必引发明显不适。研究发现,每周久坐超过40小时的人群,无症状高血压发生率比常人高60%。
正确应对的关键步骤
发现无症状高血压后,首先要通过规范测量确认诊断。建议在不同日子测量3次,每次测量前安静休息5分钟,避免憋尿、吸烟或饮用咖啡后立即测量。家庭自测血压比诊室测量更能反映真实情况,推荐使用经过认证的电子血压计,重点关注早晨起床后1小时内、服药前的血压值。即使没有症状,血压超过140/90mmHg就需要干预。当血压持续超过160/100mmHg,或生活方式调整3个月后仍未达标,必须启动药物治疗。很多人担心“药不能停”而拒绝用药,却不知高血压对器官的损伤远胜于药物的副作用。临床常用的长效降压药(如氨氯地平、缬沙坦),能平稳控制24小时血压,且副作用发生率低于5%。定期监测靶器官损害同样重要。每年应检查心电图(排查左心室肥厚)、尿常规(检测蛋白尿)、颈动脉超声(查看动脉斑块),这些检查能早期发现高血压对心脏、肾脏和血管的影响。即使血压控制良好,也需每3-6个月复诊一次,根据情况调整治疗方案。无症状高血压的可怕之处,在于它用“没感觉”麻痹人们的警惕。就像潜伏在体内的“定时炸弹”,不知何时会突然引爆。重视每一次血压测量,关注那些看不见的血管变化,才能真正掌控健康主动权。正如心脏病学专家所警示:“对高血压的最大误解,就是以为没症状就不用管。”主动管理血压,才能让身体的“生命之河”平稳流淌。

首页    健康科普    没症状的高血压,不用管?
成都市龙泉驿区西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叶军波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