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护理妊娠期糖尿病的科普小知识来啦!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妊娠期空腹血糖异常、妊娠期耐糖量异常、妊娠期并发糖尿病,发病的原因和孕妇的年龄、体重、家族史等具有相关性,妊娠期糖尿病和普通糖尿病不一样,若没有合理控制,则会威胁孕妇和胎儿的健康,因此需要强化妊娠期糖尿病的护理措施。妊娠期糖尿病是孕期比较常见的代谢性疾病,相关数据显示,有16.2%的女性在妊娠期会出现血糖异常升高的现象,为了强化妊娠期糖尿病的管理,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需强化护理干预,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妊娠期糖尿病的护理小知识,具体如下。
饮食方面:稳定血糖指标
科学的饮食搭配:在妊娠期,需秉持少量多餐的原则,每天三餐转化为每天六餐,有效地确保血糖的稳定。碳水化合物可以选择糙米饭、粗粮、全麦面包等,这些食物升糖缓慢;蛋白质可以吃瘦肉、牛奶、豆制品等食物;蔬菜一般都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可以多多食用,例如菠菜、西兰花等蔬菜,会有饱腹感,且不会导致血糖的升高;吃水果时需要选择含糖量较低的水果,像是苹果、柚子等,每天控制在200克左右,在两餐之间吃。
合理的控制油脂:选择不饱和脂肪酸油,例如,橄榄油、亚麻籽油等,每天摄入25~30克。尽量避免吃油炸食物、动物内脏等,控制饱和脂肪的摄入,避免血脂出现异常。
运动方面:合理运动促健康
适当的进行运动:孕妇可以采取散步、孕妇瑜伽、游泳等运动方式,每天散步30分钟到1小时,以孕妇的耐受性为主,也可以采取孕妇瑜伽运动,以提升身体的柔韧性,避免孕期不适症状的出现,每周3次左右,游泳能活动全身关节、放松肌肉、缓解关节压力,因此可以每周进行1次。
选择合理的运动时间:在吃饭后的1小时运动,持续时间30分钟左右,运动时不能空腹,避免导致低血糖。在运动之前,要合理的拉伸肌肉,避免出现肌肉酸痛等情况。若在运动中出现头晕、心慌等情况,要马上停止运动。
监测血糖:了解血糖波动情况
监测血糖的频率:每天检测四次,分别在空腹状态、早餐后、午餐后、晚餐后进行监测,注意餐后监测血糖要在餐后2小时进行,每周检测2次以上的睡前血糖指标。在孕妇晚期时,要增加监测的频次。
血糖的记录:准备好记录血糖的本子,详细记录血糖监测的时间、血糖值、饮食、运动等情况,便于在医院检查时能准确提供给医生,方便医生合理确定治疗措施。
心理方面:良好的心理确保健康
引导孕妇正视疾病:大多数孕妇在孕期会出现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这些负面情绪会影响血糖的稳定性,对此,要积极的引导孕妇正视疾病,积极参与治疗和护理,有效的控制病情。
给予孕妇充足的支持:作为家属,要多多的陪伴、关心孕妇,倾听孕妇的心情,必要时,可以寻找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干预,保持心理健康。
药物方面:遵从医嘱用药
部分重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需要采取合理的药物干预,发挥药物治疗的优势,避免因血糖升高导致并发症的出现,但是,传统的西药治疗具有一定副作用,不适合长期服用,因此可以采取中医治疗措施,例如,黄芪四君子汤+个体化营养干预措施,能有效的降低血脂水平,稳定血糖。
延续性护理:密切观察
因女性的妊娠期较长,稳定血糖不能仅限于近期,需要长期的护理,确保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在家中也能保证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运动习惯,常态化的监测血糖。延续性护理在患者出院后,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干预措施,有效的稳定血糖水平。基于孕妇的孕周情况,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小于28周的孕妇,可以采取健康教育和饮食护理的措施,大于36周的孕妇,可以制定分娩计划和个性化的血糖监测措施,处于28~36周的患者需要采取运动干预、饮食干预等措施,并且强化随访,确保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配合护理和治疗。
综上,对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需要通过饮食、运动、心理、药物护理等多种措施,强化护理干预,以有效的控制血糖指标,促进患者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