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洞不补,大洞吃苦:拖延疝气治疗的潜在代价
认识疝气
疝气,医学上称为腹外疝,指腹腔内器官或组织通过腹壁薄弱点、缺损或孔隙突出体表形成包块,就像轮胎外胎破损后内胎鼓出,腹腔内肠管、大网膜等会经腹壁“破洞”突出。
常见类型中,腹股沟疝占比超90%,分斜疝(可降至阴囊,平卧多能回纳,站立时明显,偶有轻微坠胀感,尤其行走时间较长后更明显)和直疝(多见于老年人,不进入阴囊);脐疝见于脐部,婴幼儿多为圆形肿块,哭闹时增大,成年人常与肥胖、妊娠相关;还有股疝(中年女性多见,位于大腿根部,容易嵌顿)和切口疝(腹部术后切口处,随腹壁活动)。
疝气的成因
疝气形成与腹壁强度降低、腹内压力增高密切相关。
腹壁强度降低:年龄增长使腹壁肌肉萎缩、弹性减弱;先天发育异常如腹股沟管未闭合,形成先天性薄弱点;手术切口感染、愈合不良或外伤造成腹壁缺损,破坏完整性,增加发病风险。
腹内压力增高: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长期咳嗽,腹压反复波动;习惯性便秘者排便用力,瞬间升腹压;举重等体力活动对腹壁持续冲击;妊娠中晚期子宫增大压迫腹壁且升腹压;肝硬化腹水、腹腔肿瘤等,也会持续增腹压诱发疝气。
拖延疝气治疗的潜在代价
发现疝气后拖延治疗,会引发诸多问题。
初期症状轻微,站立或用力时出现小肿块,平卧可回纳,易被忽视。但随时间推移,疝环口扩大,疝气体积增大且难回纳,坠胀感和疼痛感加剧,影响弯腰、行走等,降低生活质量。
更严重的是疝气嵌顿,疝内容物被卡在疝环口无法回纳,患者突发剧烈疼痛,肿块变硬有压痛,皮肤可能发红。不及时处理,嵌顿组织会因缺血水肿,发展为绞窄性疝。
绞窄性疝是最严重并发症,嵌顿组织缺血坏死,患者出现持续剧烈腹痛、恶心呕吐、停止排便排气,伴发热、白细胞升高等,严重时引发感染性休克,死亡率较高。需紧急手术,切除坏死组织并处理腹腔感染,手术难度和风险大增,恢复时间延长。同时,拖延治疗增加难度和费用。早期手术简单、创伤小、3-5天出院、费用低;病情严重时,需处理粘连肠管和坏死组织,手术范围扩大,并发症多,住院久,费用大幅上升。
疝气的治疗方法
疝气通常无法自愈,及时治疗至关重要,分非手术和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特殊情况:1岁以下婴幼儿脐疝,用疝气带压迫疝环(需遵医嘱调整松紧),多数1-2岁内可闭合;年老体弱、合并严重疾病无法手术者,用疝气带缓解症状,需定期检查防嵌顿。
手术治疗是根治关键,常用方式:传统疝修补术,拉拢缝合腹壁缺损组织,术后疼痛明显,需卧床1-2周,复发率10%-15%;无张力疝修补术,用人工补片覆盖缺损,与组织融合成牢固屏障,创伤小、6-8小时可下床、复发率低于1%,为临床首选;腹腔镜疝修补术,通过小孔手术,创伤更小、恢复更快、疤痕不明显,对设备和技术要求高,费用较高,适用于双侧疝、复发疝及爱美者。
疝气的预防措施
采取以下措施可降低疝气发生风险。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慢性咳嗽患者规范治呼吸道疾病,减少咳嗽;便秘者多吃膳食纤维,必要时用缓泻剂,避免排便用力。
避免腹压骤增:搬运重物先蹲下屈膝,用腿部力量起身;重体力劳动者佩戴护腰;孕妇控制体重增长,避免剧烈活动。
加强腹壁锻炼:适度仰卧起坐、平板支撑等增强肌肉力量;老年人散步、打太极改善腹壁循环,延缓肌肉萎缩。
做好术后护理:腹部手术后保持切口清洁防感染;术后3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确保愈合,降低切口疝风险。
总之,疝气初期症状虽轻,但拖延后果严重。“小洞不补,大洞吃苦”,需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做好预防,避免危害,保障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