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卧床病人翻身有技巧这样做不累还防褥疮

 

 

长期卧床病人因机体活动受限,局部组织持续受压,极易引发褥疮等并发症。科学规范的翻身操作是预防压疮、促进血液循环的关键护理措施。从专业护理视角出发,掌握系统化翻身技巧,不仅能减轻护理人员工作负担,更能有效保障患者健康。接下来,将从护理评估、操作流程、特殊情况处理等多方面,详细阐述长期卧床病人的翻身护理要点。
翻身前的专业护理评估与准备
全面系统的护理评估:护理人员需运用专业护理评估方法,对患者进行全方位评估。通过观察患者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判断其配合程度;检查皮肤完整性,标记已存在的压红、破损区域;评估肢体肌力、关节活动度,确认是否存在骨折、关节置换术后等特殊状况。
护理环境的优化:将病房室温控制在22-24℃,湿度保持在50%-60%,为患者营造舒适的护理环境。调节病床高度至护理人员肘部水平,便于操作;拉起床帘保护患者隐私,确保充足照明以清晰观察操作过程。
专业护理物资准备:除常规的翻身枕、气垫圈外,还需准备水胶体敷料、减压贴等专业护理用品。针对骶尾部、足跟等易受压部位,提前粘贴减压敷料。
单人翻身的专业护理操作技巧
轴线翻身法的规范操作:对于颈椎、腰椎损伤患者,必须严格执行轴线翻身法。护理人员站于病床一侧,双手分别置于患者肩部、腰部、臀部、膝部,保持患者身体呈直线,同步发力将患者平移至床缘,再缓慢翻转至侧卧位,全过程需确保脊柱稳定,避免扭曲。
渐进式翻身法的应用:针对体重较大或身体虚弱的患者,可采用渐进式翻身。先将患者靠近护理人员一侧的手臂上举,双下肢交叉,护理人员以一手托肩,一手扶膝,分步骤依次翻转患者上半身、下半身,降低单次操作的用力强度。
侧卧位角度的精准控制:翻身完成后,需将患者侧卧位角度精准控制在30°左右。使用楔形翻身枕支撑背部,使背部与床面呈30°夹角,此角度可有效分散身体压力,避免骨隆突处直接受压,减少褥疮发生风险。
多人协作翻身的标准化护理流程
三人轴线翻身法的协同操作:对于脊柱手术术后患者,需三人协作完成轴线翻身。第一人负责头颈部固定,保持头部与躯干在同一轴线;第二人托住胸背部与腰部;第三人托住臀部与下肢。三人通过口令协同发力,平稳翻转患者,并在身体两侧放置长条形翻身枕维持体位稳定。
肥胖患者的特殊翻身技巧:针对肥胖患者,可增加至四人协作。除常规站位外,额外安排一人辅助托举腹部,减轻身体移动阻力。选用加宽加厚的翻身床单,四人同步提拉床单,实现省力、安全的翻身操作。
复杂管路患者的翻身护理要点:对于带有气管插管、胸腔闭式引流管等复杂管路的患者,翻身前需两名护理人员共同确认管路固定情况。翻身过程中,安排专人负责管路的保护与跟进,避免牵拉、折叠,确保管路通畅,防止意外脱管等不良事件发生。
翻身后的专业护理措施
皮肤的细致观察与护理:每次翻身后,护理人员需仔细检查患者皮肤状况,重点观察骶尾部、肘部、足跟等受压部位。对于出现压红的区域,使用赛肤润等皮肤保护剂进行轻柔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强皮肤抵抗力。
功能体位的科学摆放:根据患者病情与身体状况,科学调整体位。对于偏瘫患者,采用患侧卧位时,在患侧上肢下方垫软枕,保持肩关节外展;在下肢膝关节处垫薄垫,维持关节功能位,预防关节挛缩。
翻身护理的记录与交接班:建立详细的翻身护理记录单,准确记录翻身时间、体位、皮肤状况等信息。护理交接班时,重点交接患者皮肤情况、特殊护理要点及注意事项,确保护理工作的连续性与专业性,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
长期卧床病人翻身护理涵盖评估、操作、后续处理等多环节。科学评估为基础,单人、多人协作的专业翻身技巧,结合适宜体位摆放与皮肤护理,能有效预防褥疮,减轻护理负担。未来,随着护理技术发展与理念更新,翻身护理将更注重个性化、智能化,持续提升护理效率与患者舒适度,为长期卧床患者带来更好的健康保障。

首页    健康科普    长期卧床病人翻身有技巧这样做不累还防褥疮
蒲江县西来公立中心卫生院 熊馨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