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常规查出“蛋白”,是不是肾脏出问题了?

 


拿到尿常规报告,若看到“尿蛋白”一项标注“+”或数值超标,很多人会立刻紧张:“是不是肾脏出问题了?”其实,尿中出现蛋白并非一定是肾病,它可能是身体暂时的“应激反应”,也可能是肾脏疾病的早期信号。想要正确判断,需要先了解尿蛋白的本质、常见原因及科学应对方法,避免过度焦虑或忽视潜在风险。
先搞懂:什么是尿蛋白?正常情况为何没有?
蛋白质是人体重要的大分子营养物质,正常情况下,血液中的蛋白质(如白蛋白、球蛋白)会被肾脏的“滤过膜”牢牢挡住——肾脏滤过膜就像精密的“筛子”,只允许水、小分子代谢废物(如尿素、肌酐)通过,而蛋白质因分子量大,会被留在血液中,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因此,健康人的尿液中几乎不含蛋白质,或仅含有极微量(单次尿蛋白定量<0.15g/24h),常规尿常规检测通常显示“阴性(-)”。当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超过正常范围,尿常规报告标注“阳性(+~++++)”或定量超标时,就称为“蛋白尿”。
别慌!这些“蛋白尿”不是肾病,多是暂时的
临床中,蛋白尿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生理性蛋白尿与肾脏无关,是身体特定条件下的暂时反应,去除诱因会自行消失,常见情况有3种:
剧烈运动后:跑步、跳绳等剧烈运动使身体应激,肾脏滤过膜通透性暂时增加,少量蛋白随尿液排出,一般运动后休息1-2天尿蛋白会恢复阴性,青少年和运动员更易出现,通常无需特殊处理。
发热或情绪激动:体温超38.5℃或强烈情绪波动会使身体代谢紊乱,影响肾脏滤过功能,导致少量蛋白漏出。针对发热治疗或调整情绪,身体状态平稳后尿蛋白会自行消失。
体位或饮食影响:长期站立、行走可能引发“体位性蛋白尿”,平躺后复查尿蛋白会转阴,常见于青少年和瘦高人群;短期内大量摄入高蛋白食物会使尿中蛋白暂时升高,调整饮食后可恢复正常。
警惕!这些情况的蛋白尿,可能是肾脏在“报警”
若排除生理性因素,尿蛋白持续存在(连续2-3次复查阳性)或定量超标(>0.15g/24h),尤其伴有水肿等症状,可能提示病理性蛋白尿,即肾脏或其他疾病损伤滤过膜致蛋白漏出,常见原因如下:
原发性肾脏疾病
肾小球肾炎:包括急、慢性,是常见原因。患者除尿蛋白阳性,还可能有血尿等症状,不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慢性肾衰竭。
肾病综合征:典型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病因可能与免疫异常有关,需用药物控制病情。
肾小管间质疾病:如肾盂肾炎等,影响肾小管重吸收功能,致小分子蛋白漏出,患者可能有尿频等表现。
继发性肾脏损伤
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控制不佳,5-10年后可能肾损伤,早期为“微量白蛋白尿”,不干预会发展为大量蛋白尿,最终肾衰竭,是主要并发症之一。
高血压肾损害:长期高血压损伤肾小动脉,致滤过功能下降出现蛋白尿,常伴夜尿增多等,严重时发展为高血压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系统攻击肾脏,导致肾炎等,除尿蛋白外,还有皮疹等全身症状。
查出尿蛋白后,该怎么做?
3步科学应对
无论是否怀疑肾病,查出尿蛋白后不必盲目恐慌,可按以下3步处理,明确原因并针对性干预:
先排除生理性因素,复查确认:首次查出尿蛋白且无症状,回顾近期是否有剧烈运动等情况。调整生活状态1-2周后复查尿常规,复查前一天避免剧烈运动和高蛋白饮食,当天取“晨尿”检测。若复查阴性,为生理性,无需处理;若仍阳性,做“尿蛋白定量检测”或“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明确蛋白漏出量。
必要时做肾脏相关检查,明确病因:若尿蛋白定量超标或持续阳性,在医生指导下进一步检查,包括肾功能检查评估滤过功能、肾脏超声排查器质性病变,以及针对不同情况做其他检查明确是否为继发性肾损伤。
针对性干预:生理性无需治疗,病理性及时控病。生理性蛋白尿,避免诱因、定期复查;病理性蛋白尿,根据病因治疗,如糖尿病肾病控糖、高血压肾损害用降压药、肾小球肾炎可能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同时注意休息。

首页    健康科普    尿常规查出“蛋白”,是不是肾脏出问题了?
简阳市新市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检验科 张敏
浏览量: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