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卧床老人,预防肺部感染有方法

 


长期卧床老人由于肢体活动受限、肺功能减弱、咳嗽反射减退等原因,成为肺部感染的高发人群。据临床统计,卧床时间超过3个月的老人,肺部感染发生率可达40%以上,一旦发生感染,不仅会加重基础疾病,还可能引发呼吸衰竭、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做好家庭护理,采取科学的预防措施,是降低长期卧床老人肺部感染风险的关键。
明确诱因:了解肺部感染的“导火索”
长期卧床老人发生肺部感染,多与以下因素相关:一是排痰能力下降,卧床时肺部通气功能减弱,痰液易在肺部及气道内积聚,细菌滋生后引发感染;二是体位不当,长期仰卧易导致舌根后坠阻塞气道,同时使肺部下部血液淤积,影响气体交换;三是免疫力低下,老年人本身免疫功能衰退,卧床后活动减少、营养吸收不佳,进一步降低抵抗力;四是环境与护理因素,如室内空气污浊、口腔清洁不到位、喂食不当引发误吸等,均会增加感染风险。针对性规避这些诱因,是预防工作的核心。
核心措施一:科学体位护理,促进肺部通气
合理调整体位是预防肺部感染的基础,通过改变卧床姿势,可有效改善肺部通气,减少痰液淤积。
定时翻身:每2小时一次
定时为老人翻身,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翻身时需动作轻柔,由两人协作完成:一人托住老人头部与肩部,另一人托住腰部与臀部,缓慢将老人翻至侧卧位,在背部、腰部及腿部下方垫软枕支撑,保持身体稳定舒适。翻身顺序可遵循“仰卧→左侧卧→仰卧→右侧卧”的循环,每次翻身时轻拍老人背部,促进痰液松动。
抬高床头:30°-45°更适宜
日常卧床时,可将床头抬高30°-45°,采取半坐卧位。这种体位既能减轻舌根后坠对气道的阻塞,又能利用重力作用促进肺部痰液向气道移动,便于排出,同时还能减少胃食管反流引发的误吸风险。若老人无法耐受半坐卧位,可先从抬高15°开始,逐步增加角度。
核心措施二:有效排痰管理,清除气道“障碍”
及时清除气道痰液是预防肺部感染关键。针对卧床老人排痰弱特点,可用以下方法辅助排痰。
拍背排痰:每日2-3次
拍背排痰在老人进食前1小时或进食后2小时进行,防呕吐。护理者手掌呈空心状,从老人背部下方由外向内、由下向上轻拍,每次3-5分钟,力度以老人舒适为宜,鼓励老人深呼吸、咳嗽促排痰。
雾化吸入:湿润气道助排痰
若老人痰液黏稠,可在医生指导下雾化吸入。用压缩式雾化器,将生理盐水或化痰药加入雾化罐,让老人戴面罩吸入,每次15-20分钟,每日1-2次。雾化能湿润气道、稀释痰液,雾化后及时为老人漱口、擦脸,防药物残留刺激。
人工吸痰:必要时专业操作
若老人无法自主咳痰、呼吸急促、痰液堵塞气道,需用吸痰管人工吸痰,此操作由专业人员或经培训护理者完成,严格遵守无菌原则,防气道损伤或感染。
核心措施三:强化基础护理,切断感染“途径”
做好口腔护理、环境管理及营养支持,可从源头减少感染,护老人肺部健康。
口腔护理:每日至少2次
口腔细菌易入气道引发感染。每日为老人进行2次口腔护理,用温盐水或护理液,棉签蘸取后擦拭牙齿、牙龈等,清除残渣与细菌。若老人戴假牙,取下清洗后再佩戴,保持口腔清洁。
环境优化:保持洁净与通风
保持卧室清洁,每日用湿抹布擦物品,每周换床单、被套。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通风时为老人保暖。室内温度22℃-24℃,湿度50%-60%,可使用加湿器调节。
营养支持:增强机体抵抗力
充足营养可提升老人免疫力。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为主,保证蛋白质、维生素C、A摄入。吞咽困难老人可将食物制成糊状或鼻饲喂食,喂食放缓,防误吸。
及时识别:警惕肺部感染的“信号”
采取预防措施后,仍需观察老人状况。若出现以下症状,可能是肺部感染早期信号,需就医:一是发热(体温超37.5℃)且持续不退;二是咳嗽、咳痰加重,痰液变色或带血丝;三是呼吸急促、困难,频率超24次/分钟或口唇发紫;四是精神状态改变,如嗜睡、烦躁等。
长期卧床老人肺部感染预防是长期工作,从翻身、排痰到护理、营养支持,每个细节都重要。家人与护理者要树立预防意识,落实护理措施,为老人创造康复环境,降低感染风险,守护健康。

首页    健康科普    长期卧床老人,预防肺部感染有方法
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三凤中心卫生院 秦芳
浏览量: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