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医院感染是如何被传播的?

 

 

在医院,这个承载着人们健康希望的地方,医院感染却像隐藏的“暗礁”,威胁着患者与医护人员的健康。医院感染不仅会延长患者治疗周期、加重医疗负担,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深入了解其传播途径,是预防和控制这一问题的关键。
医院感染的概念与现状
医院感染,也叫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涵盖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以及出院后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务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同样属于此类。
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医院感染发生率不容小觑。发达国家约为5% - 10%,发展中国家可能高达15% - 30%。在我国,尽管近年来医疗水平提升、防控措施加强,感染发生率有所下降,但形势依旧严峻。像大型综合性医院,患者流量大、病情复杂,感染风险更高。每年因医院感染产生的额外医疗支出、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等问题,给社会和患者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传播途径之一: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传播:这是最直接的传播方式,感染源直接与易感者接触,无需外界因素。比如医护人员为患者护理时,若未采取正确防护措施,直接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就有被感染风险。处理艾滋病患者伤口时,若医护人员手部有破损且接触到患者血液,就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患者之间也会出现这种传播,儿科病房里,患手足口病的孩子直接触摸其他孩子,就可能传播病毒。
间接接触传播:这是医院感染最常见的传播方式。易感者通过接触被污染物品而感染。医院里大量医疗器械、设备、物品都可能成为传播媒介。血压计、听诊器使用后若未彻底清洁消毒,就会被病原体污染,下一位患者使用时就可能感染。医院的门把手、电梯按钮等频繁被触摸的地方,若清洁消毒不及时,患者和医护人员触摸后再触摸口鼻,就可能引发感染。研究表明,约30% - 40%的医院感染由间接接触传播引起。
传播途径之二:空气传播
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说话或进行吸痰、气管插管等医疗操作时,会产生含病原体的飞沫。这些飞沫直径大于5微米,在空气中悬浮时间短,一般传播1 - 2米。易感者近距离接触,就可能吸入飞沫感染。流感患者在病房咳嗽,周围未戴口罩的患者和医护人员就易被感染。流感高发季,医院发热门诊和呼吸内科病房飞沫传播感染风险显著增加。飞沫水分蒸发后形成的飞沫核,直径小于5微米,能在空气中长时间悬浮并随气流传播。抵抗力弱的患者即便与感染源距离远,也可能因吸入飞沫核感染。结核杆菌就可通过飞沫核传播。结核病专科医院若病房通风不良,结核菌飞沫核会在空气中积聚,增加感染风险。
尘埃传播:医院环境中的尘埃可能携带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尘埃扬起时,病原体进入空气被易感者吸入就会引发感染。医院装修、清洁时若未采取有效防护,扬起的尘埃就可能传播病原体。长期无人清理的角落、通风管道等,也是尘埃和病原体积聚之处,需格外注意。
传播途径之三:其他传播途径
经水传播:医院水源被病原体污染,就会导致感染传播。医院自来水若被细菌、病毒污染,患者洗漱、饮用就可能感染。医院特殊用水,如血液透析用水、内镜清洗用水,若水质不达标,含有病原体,会严重威胁患者健康。曾有因透析用水污染导致患者感染乙肝、丙肝病毒的案例。
经食物传播:医院食堂食物在采购、加工、储存环节受污染,就会成为传播媒介。食物被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污染,患者食用后可能引发肠道感染。医院需确保食品卫生安全,严格遵守加工操作规范,预防食物传播感染。
医院感染传播途径复杂,涉及医院各环节和人员。只有充分了解并采取有效防控措施,才能降低感染发生率,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健康安全。未来,随着医疗技术发展和防控理念更新,有望进一步减少医院感染,为患者提供更安全优质的医疗服务。

首页    健康科普    揭秘!医院感染是如何被传播的?
唐山中心医院 院感科 靳娟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