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中医调理辨证降压有良方

 

 

提到高血压,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吃西药降压。而中医认为,高血压不是一种“一刀切”的疾病,是与体质、生活习惯相关的“证型病”——有人因肝火旺血压高,有人因痰湿重头晕,还有人因阴虚不适,只有辨清证型,才能用对调理方法,实现“标本兼顾”降压。
先辨体质:高血压有3种常见证型,症状不同
中医将高血压归为“眩晕”“头痛”范畴,核心是“气血阴阳失衡”。最常见的是以下3种证型,可根据症状区分:一是,肝火亢盛型。这类人容易急躁、爱发脾气。血压高时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可能失眠多梦、口苦口干,甚至眼睛发红、耳鸣。工作压力大、常熬夜的人易出现这种证型。二是,痰湿壅盛型。体型偏胖的人多见。血压高时头晕昏沉、身体沉重,平时胸闷、痰多、胃口差。舌头边缘可能有齿痕,舌苔白腻。三是,阴虚阳亢型。中老年人更常见。血压高时头晕耳鸣、手脚心发热、晚上睡觉出汗、腰膝酸软。脾气不急躁,但容易心烦,睡眠质量差。
辨证调理:不同证型,用药食疗有侧重
中医调理高血压,讲究“对症施治”。可用中成药缓解症状,也能通过食疗辅助调理,安全适合长期坚持。
肝火亢盛型:清热平肝,降“火”降压
中成药:首选龙胆泻肝丸,遵医嘱短期服用,避免长期用。或用天麻钩藤颗粒,清肝泻火、缓解头晕胀痛。
食疗:用菊花10克、决明子10克煮水代茶
饮,每天1杯,清热明目、辅助降压。也可吃芹菜炒木耳,芹菜平肝清热,木耳软化血管。
特别提醒:忌口辛辣、油炸食物,少喝酒、不熬夜,避免加重症状。
痰湿壅盛型:化痰祛湿,调“脾”降压
中成药:用半夏天麻丸,燥湿化痰、缓解头晕沉。若伴随胸闷,搭配二陈丸。
食疗:用陈皮5克、茯苓15克煮水喝,陈皮理气化痰,茯苓健脾祛湿。平时多吃冬瓜、薏米、山药,少吃甜腻、油腻食物,减少痰湿生成。
特别提醒:每天散步30分钟,可帮助气血循环,减少痰湿堆积。
阴虚阳亢型:滋阴潜阳,补“虚”降压
中成药:用杞菊地黄丸,滋阴明目,适合阴虚伴头晕耳鸣的人。若盗汗明显,搭配知柏地黄丸。
食疗:用枸杞15克、菊花5克、山楂10克煮水,枸杞滋阴,山楂活血。也可用银耳、百合、莲子煮羹,养阴润燥,改善失眠盗汗。
特别提醒:避免过度劳累,少熬夜,睡前不要喝浓茶、咖啡,保护阴液。
关键提醒:中医调理不等于停西药,避开3个误区!
很多人用中医调理时,容易走进误区,反而影响了血压控制的效果。
误区一:擅自停西药!中医调理多作为辅助,血压长期偏高或已吃西药的人,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不能突然停药,避免血压反弹。
误区二:盲目用“偏方”!有人听说“芹菜汁能降压”就天天喝,却忽略自己是痰湿体质。芹菜偏凉,痰湿重的人喝多了会加重不适,需按证型选食疗。
误区三:无法坚持“长期调理”!中医降压不像西药起效快,多需1-3个月才能看到效果。需配合规律作息、清淡饮食,才能稳定血压。
中医调理高血压的核心是“找到问题根源”,不是单纯降血压数值,而是改善身体失衡状态。如果血压总是波动,或吃西药后有头晕、乏力等不适,不妨试试辨证调理,结合中西优势,让血压更平稳,身体更舒服。

首页    中医文化    高血压中医调理辨证降压有良方
四川省南部县东坝镇中心卫生院向阳社区卫生室 周强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