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日常护理关键环节

 

 

重症颅脑损伤是由于外力导致的严重脑损伤,常伴随意识障碍、颅内压升高、呼吸循环不稳定等症状。护理难度大,对专业技能和责任心要求极高。科学、规范的护理不仅能降低并发症,还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预后。
生命体征与意识监测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核心是维持生命体征稳定。护士需定时监测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及体温,必要时进行连续观察。意识状态可通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估,记录眼睛睁开、语言反应和运动反应,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对呼吸衰竭或机械通气患者,需确保气道通畅,定期吸痰,并监测动脉血气分析,调整氧疗方案。
颅内压与呼吸管理
颅内压升高是二次脑损伤的主要因素。护理措施包括头部轻微抬高15°~30°,保持头颈中立,避免颈部受压。按医嘱给予降颅压药物,并严格控制液体输入量及电解质平衡。护理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搬动过度、剧烈咳嗽或呕吐等增加颅内压的因素。
呼吸管理方面,要保持气道通畅,防止肺部感染。对于机械通气患者,观察通气参数、痰液情况及呼吸机效果。必要时进行被动或主动肺扩张训练、胸部拍背及翻身,以预防肺不张和肺炎。
营养与液体管理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由于脑组织损伤后代谢率升高、能量消耗大,营养支持尤为关键,需要通过全面的营养评估制定个性化方案。意识障碍或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通常采用鼻胃管或胃造瘘进行肠内喂养,同时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浓度,防止误吸引发肺部并发症。临床护理中需每日详细记录液体和营养入量及排出量,及时调整液体管理,预防水潴留或脱水,并动态监测血钠、血钾等电解质水平,维持机体液体与电解质平衡。此外,高蛋白、高热量的膳食不仅能够满足代谢需求,还可增强免疫功能、促进伤口愈合和神经功能恢复,对患者的整体康复具有重要作用。
体位、皮肤与排泄护理
长期卧床患者易出现压疮和泌尿道并发症。护理措施包括每2小时翻身一次,使用支撑枕或气垫减轻局部压力;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特别是头部、背部及四肢关节处,观察早期压疮迹象。
导尿管理需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尿路感染,并定期监测尿量及颜色变化。排便管理同样重要,必要时给予泻药或灌肠,防止用力排便导致颅内压升高。
并发症预防与康复护理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泌尿道感染、深静脉血栓及营养不良。护理关键在于气道管理、体位调整、下肢被动运动及弹力袜使用,同时保证高蛋白饮食,维持免疫功能。
神经功能康复应尽早介入。病情稳定后,可进行肢体被动运动、防止关节挛缩,进行体位训练和肢体牵伸,促进血液循环和肌力保持。意识逐渐恢复的患者可进行语言和认知训练,鼓励与家属交流,增强认知刺激。心理护理同样重要,需缓解患者及家属焦虑,提高治疗依从性。
护理记录与家属指导
护理记录需详细记录生命体征、意识水平、并发症及护理措施效果,为医生提供可靠信息。团队间应保持沟通,与医生、康复师、营养师协调,确保护理与治疗方案一致。
家属指导包括疾病知识、护理措施、家庭康复训练及心理支持,增强参与意识,促进患者康复。
安全与应急处理
护理安全要求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使用医疗设备前检查完好。对于呼吸骤停、颅内压急剧升高或心律失常等突发情况,需立即启动抢救程序。护士需熟悉急救药物和操作流程,确保第一时间干预,降低风险。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日常护理涵盖生命体征监测、颅内压管理、呼吸支持、营养液体管理、体位皮肤护理、并发症预防、康复训练、心理支持及安全应急。通过系统、规范、个性化护理,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存率。护理不仅是技术体现,更是耐心、细致观察和团队协作的综合体现。科学护理是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康复的重要保障。

首页    护理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日常护理关键环节
三台县人民医院 杜燕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