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临床护理:预防跌倒的居家护理技巧

 

 

跌倒是老年患者最常见的意外伤害之一,轻则导致软组织挫伤,重则引发骨折、脑外伤甚至危及生命。据统计,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跌倒发生率达30%,而居家环境是跌倒事件的高发场所。本文结合临床护理经验与最新研究,从环境改造、疾病管理、药物使用、辅助工具选择等维度,系统梳理预防跌倒的居家护理技巧。
环境改造:消除“隐形杀手”
地面安全
保持地面干燥平整是首要原则。浴室、厨房等易湿滑区域需铺设防滑垫,及时擦干水渍;避免使用小块地
毯,若必须使用,需用双面胶固定地毯边缘;移除电线、杂物等障碍物,确保通道畅通。
照明优化
夜间照明不足是跌倒的重要诱因。建议在卧室、走廊、卫生间安装小夜灯或感应灯,避免老人摸黑起床;楼梯间需保持充足照明,台阶边缘可粘贴反光条;白天避免强光直射造成眩光,窗帘选择透光性好的材质。
家具布局
家具摆放应遵循“30厘米原则”:床与衣柜、床头柜间距至少30厘米,避免转身时碰撞;常用物品(如水杯、药物)放置在触手可及的高度(腰部至肩部之间);沙发和座椅需选择有扶手、高度适中的款式,方便老人起身。
卫生间改造
卫生间是跌倒“重灾区”,需重点改造:安装L型扶手(马桶旁)和U型扶手(淋浴区),扶手直径以3.5厘米为宜;淋浴区放置防滑座椅,搭配手持花洒;马桶高度建议与小腿长度相当(约40-45厘米),必要时使用马桶增高垫。
疾病管理:控制风险源头
慢性病监测
高血压、糖尿病、帕金森病等慢性病会显著增加跌倒风险。例如,糖尿病患者因周围神经病变导致足部感觉迟钝,需每日检查双脚有无破损;高血压患者需规律监测血压,避免体位性低血压引发的头晕。
视力与听力保护
白内障、青光眼患者需及时手术治疗,避免因视力模糊误判障碍物;听力障碍者应佩戴助听器,确保能及时感知环境声音(如车辆鸣笛)。外出时建议佩戴防紫外线眼镜,减少强光刺激。
骨骼健康维护
骨质疏松症是老年跌倒后骨折的主因。建议每日补充钙剂(1000-1200毫克)和维生素D(800-1000国际单位),多晒太阳促进钙吸收;避免吸
烟、饮酒等加速骨流失的行为;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遵医嘱使用双膦酸盐等药物。
药物使用:警惕“药源性跌倒”
高危药物识别
降压药(如硝苯地平)、降糖药(如胰岛素)、镇静催眠药(如地西泮)、利尿剂(如呋塞米)等可能引发头晕、低血压、电解质紊乱等副作用。例如,某研究显示,服用镇静催眠药的老年人跌倒风险增加3倍。
用药规范管理
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使用分药盒提前准备一周药物,标注服用时间;服用降压药、降糖药后需卧床休息1小时,避免突然起身;定期复诊评估药物疗效与副作用,必要时调整方案。
辅助工具:科学借助外力
行走辅助
根据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辅助工具:平衡能力轻度下降者可用单脚拐;关节疼痛或肌力不足者推荐四脚拐或助行器;步行距离较长者可考虑老年电动车。工具高度需调整至合适位置(手柄与股骨大转子齐平),并定期检查稳定性。
防护装备
穿戴防滑鞋(鞋底纹路深、材质软),避免穿拖鞋或高跟鞋;使用髋部保护器(内置泡沫垫),可降低跌倒时髋部骨折风险;夜间可佩戴智能手环,设置跌倒自动报警功能。
日常习惯:细节决定安全
起居动作规范
遵循“起床三部曲”:睁眼静卧30秒→坐起30秒→双腿垂床边30秒,无不适后再站立;转身时避免急停急转,以“小碎步”调整方向;上下楼梯扶稳扶手,一步一阶。
锻炼增强肌力
每周进行3-5次平衡训练(如太极拳、单脚站立)和力量训练(如靠墙静蹲、弹力带练习)。研究证实,持续6个月的太极拳训练可使跌倒风险降低43%。
心理支持与教育
鼓励老人正视跌倒风险,避免“不服老”心理强行完成危险动作;家属需定期检查居家环境,陪同外出时注意搀扶;社区可开展防跌倒知识讲座,发放图文手册,强化安全意识。
预防老年跌倒需构建“家庭-社区-医院”联动防护网。通过环境改造消除物理隐患、疾病管理控制内在风险、科学用药减少药物副作用、辅助工具提升行动能力,结合日常习惯调整与心理支持,可显著降低跌倒发生率。记住:每一次细致的防护,都是对老年生命质量的守护。

首页    护理    老年患者临床护理:预防跌倒的居家护理技巧
峨眉山市胜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杨巧容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