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碳中毒:院前急救的护理措施
一氧化碳,这个隐匿在日常生活中的“无形杀手”,常常在人们毫无防备之时悄然发动攻击。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一氧化碳中毒就医的人数多达数万,其中部分患者由于在院前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急救护理,导致病情恶化,甚至失去生命。在争分夺秒的急救黄金时间里,科学、规范且细致入微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是挽救患者生命、降低伤害程度的关键所在。
迅速抵达,环境评估
当接到一氧化碳中毒的急救任务后,护理人员需以最快速度携带急救设备赶赴现场。到达现场后,首要任务并非立即接触患者,而是对现场环境进行全面且谨慎的评估。这不仅是为了自身安全,更是确保后续急救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
护理人员要迅速判断一氧化碳的来源,如燃气泄漏、煤炉燃烧不充分等,并及时采取措施切断源头,例如关闭燃气阀门、熄灭煤炉等。同时,要注意观察现场通风情况,确保环境安全后,方可进入现场。在这一过程中,切不可在现场使用明火或开启电器设备,以免引发爆炸等更严重的后果。
快速判断,病情分级
在确保现场安全后,护理人员应立即来到患者身边,快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和分级。首先,通过呼喊、拍打患者肩部等方式判断其意识状态。若患者能回应,说明意识尚清醒;若毫无反应,则意识丧失。同时,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正常成年人呼吸频率为12-20次/分钟,若呼吸急促、缓慢或不规则,都提示存在呼吸功能障碍。此外,检查患者的脉搏,触摸颈动脉搏动,了解心跳情况。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可将一氧化碳中毒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中毒患者可能仅有头痛、头晕、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意识清楚;中度中毒患者会出现意识模糊、口唇呈樱桃红色,呼吸、心跳加快;重度中毒患者则昏迷不醒,呼吸抑制,脉搏微弱,生命体征极不稳定。准确判断中毒程度,有助于护理人员制定针对性的急救方案。
安全转移,畅通呼吸
一旦完成病情判断,应迅速将患者转移至通风良好、空气新鲜的地方,远离一氧化碳污染源。在转移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患者的身体,避免碰撞和摔伤。对于昏迷患者,需采用正确的搬运方法,如三人平托法,一人托住患者的头部和颈部,保持头部与身体在同一水平线上,防止颈椎损伤;一人托住患者的胸部和腹部;一人托住患者的下肢,平稳地将患者转移至安全地带。
到达安全地点后,立即松解患者领口、腰带等束缚物,以利于呼吸。同时,将患者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导致窒息。若患者口腔、鼻腔内有分泌物或异物,应及时用纱布或吸引器清除,保持呼吸道通畅。
高氧治疗,争分夺秒
高流量吸氧是一氧化碳中毒院前急救的关键措施之一。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气高200-300倍,一旦结合,很难分离,导致组织缺氧。因此,尽快给予患者高流量吸氧,能够加速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解离,促进氧气的输送和利用。
一般情况下,给予患者8-10升/分钟的高流量吸氧,可采用面罩吸氧的方式,确保患者能够吸入足够的氧气。在吸氧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面色变化以及意识状态的改善情况。若患者呼吸微弱或停止,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按照30:2的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例进行操作,持续进行急救,直至患者恢复自主呼吸或专业急救人员到达。
生命监测,动态跟踪
在进行吸氧和其他急救措施的同时,护理人员要持续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每隔5-10分钟测量一次患者的脉搏、血压、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并详细记录。正常脉搏范围是60-100次/分钟;血压方面,收缩压正常范围为90-139mmHg,舒张压为60-89mmHg;血氧饱和度应维持在95%以上。
若患者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呼吸变浅或血氧饱和度持续低于正常水平,提示病情在恶化,护理人员应及时调整急救措施,并向后续赶来的急救人员详细汇报患者的病情变化。
心理安抚,稳定情绪
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往往会给患者及家属带来巨大的心理冲击,产生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在紧张的急救过程中,护理人员不能忽视患者及家属的心理需求。要以温和、镇定的语气与他们沟通,向他们解释急救措施和患者的病情,让他们了解目前正在进行的治疗和患者的状况,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
对于意识清醒的患者,护理人员要给予鼓励和支持,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例如,对患者说:“您别害怕,我们会一直陪着您,现在正在积极治疗,您的情况会慢慢好起来的。”通过心理安抚,不仅能让患者及家属情绪稳定,还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配合急救工作。
一氧化碳中毒的院前急救护理工作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缺一不可。从迅速抵达现场进行环境评估,到快速判断病情、安全转移患者、实施高氧治疗、持续生命监测以及心理安抚,每一项护理措施都承载着患者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