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如何调养脾胃,远离脾胃病困扰

 

 

脾胃,在中医理论里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被视为“后天之本”。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物质,大多依赖脾胃对食物的运化来提供。一旦脾胃功能受损,各种健康问题便会接踵而至。因此,调养脾胃是维持身体健康、远离脾胃病困扰的关键,中医内科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脾胃的重要作用
中医认为,脾胃共同承担着消化、吸收和运输水谷精微的重任。胃主受纳,就像一个“仓库”,负责接纳和暂时储存食物;脾主运化,将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并输送到全身各处,滋养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同时,脾胃还参与水液代谢,维持人体水液的平衡。若脾胃功能正常,人体就能获得充足的营养,精力充沛,面色红润;反之,脾胃虚弱,不仅影响营养吸收,还可能导致水湿内停、气血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脾胃病的常见症状与成因
脾胃病的症状多样,常见的有食欲不振、腹胀、腹痛、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其成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饮食不节:长期暴饮暴食、过食生冷油腻、过度节食等不良饮食习惯,都会给脾胃带来沉重负担。比如,经常吃冷饮、喝冰啤酒,易损伤脾胃阳气;而长期大鱼大肉、嗜食辛辣,则会滋生脾胃湿热。
情志失调:情绪对脾胃的影响也不容小觑。过度焦虑、紧张、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会干扰脾胃的正常功能。中医讲“思虑伤脾”,长期忧思过度,会导致脾胃气机不畅,运化功能减弱。
劳逸失度: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都不利于脾胃健康。过度劳累会耗伤脾气,使脾胃功能衰退;而长期久坐不动、缺乏运动,会导致脾胃气机呆滞,运化无力。
外邪侵袭: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尤其是寒湿之邪,容易侵犯脾胃。在天气寒冷时不注意保暖,或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中,寒湿之邪就会乘虚而入,损伤脾胃阳气。
中医内科调养脾胃的方法
饮食调养
规律饮食:定时定量进食,避免过饥过饱。尽量保持三餐规律,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
选择健脾食物: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食物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如山药,具有健脾益肺、补肾涩精的作用,可煮粥、炖汤食用;薏米能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适合脾虚湿盛者,可与红豆一起煮水喝;芡实能益肾固精、健脾止泻,可熬粥或煲汤;南瓜能补中益气、消炎止痛,适合脾胃虚弱者食用。
避免刺激性食物:少吃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如冰淇淋、油炸食品、辣椒、烈酒等,这些食物容易损伤脾胃。
情志调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可通过听音乐、散步、瑜伽、冥想等方式舒缓压力,调节情绪。当感到焦虑或紧张时,不妨深呼吸,放松身心,以促进脾胃的正常运化。
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增强脾胃功能。常见的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动作舒缓,能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此外,饭后散步也是不错的选择,能帮助消化,促进胃肠蠕动。
中药调理: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可在中医师的指导下选用一些中药进行调理。如人参健脾丸,具有健脾益气、和胃止泻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饮食不化、恶心呕吐等症状;参苓白术散能补脾胃、益肺气,常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者;补中益气丸可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对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引起的体倦乏力等有较好疗效。
艾灸穴位:艾灸是中医调养脾胃常用法。通过艾灸特定穴位激发经气活动,调节脾胃功能。常用穴位有足三里、中脘、脾俞。足三里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能健脾和胃等;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可调理脾胃等;脾俞在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能健脾和胃、利湿升清。
按摩推拿:自我按摩是调养脾胃的简便之法。饭后半小时,以手掌在肚脐为中心顺时针轻揉腹部,每次10-15分钟,可促胃肠蠕动、强脾胃功能。另外,还能按摩足三里、内关等穴位。内关在前臂前区特定位置,按摩它能宁心安神、和胃降逆。
总之,调养脾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从饮食、情志、运动等多个方面综合进行。只要我们坚持科学的调养方法,就能增强脾胃功能,远离脾胃病的困扰,保持身体健康。

首页    中医文化    中医内科如何调养脾胃,远离脾胃病困扰
沧州市沧县纸房头镇卫生院 刘明杰
浏览量:0